設計感悟:如何對待經驗的問題
2024-04-25 20:18:34
供稿:網友
曾經有一段時間對經驗不是很在意,甚至有過這樣一種想法:總覺得經驗會制約思維的能動性,會構成個體客觀思考問題的障礙。
而最近工作的一些經歷,讓自己對經驗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舉幾個自己經歷過的例子:
1。在自己現在參與的這個產品研發過程中,一開始設計一組核心數據結構的時候,我們team里一個有經驗的同事對一個我和老大作出的設計提出了不同的建議,我和老大也跟他作了一番討論,他告訴我們以前他在一家大公司里就是采用他建議的方法解決了我們在設計面對的問題,但是具體到以前他們公司為什么要采用這個方法及其前因后果,他不能詳細地作出解釋。所以最終我和經理還是堅持了已有的作法。數個月后,在后續開發工作中,我的老大發現之前的那個設計的確存在一定的局限,而那位同事基于他的經驗提出的建議的價值也顯現了出來。于是在經過又一輪討論,并結合現有的代碼進行分析以后,我們決定對以前的設計作出調整,而因為這個設計用于一個比較底層的數據結構,其調整也造成較多的代碼需要進行相應的重構。
2。最近我的老大在作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從實現上來看,工作量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在確定這件事情的目標特征范圍上,他花了比預期要多得多的時間。因為之前沒有相應的經驗,不知道這件事情作到什么程度,涵蓋哪些場景會比較適宜,于是只能通過使用現有的一些工具來獲得一些實驗結果,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以協助確定任務的特征范圍。這份實驗工作消耗了他大量的時間。
3。前一段時間,自己在作一件事情,老大跟自己的觀點存在不一致,老大存在不同意見的一個重要的依據是之前在他的公司里,他們對相似問題的解決辦法跟我給出的辦法有所不同,但是因為這件事情是我具體在負責,細節方面他并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總是能夠找到一些具體的理由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在激烈的爭論之后,老大沒有繼續試圖說服我,讓我選擇了自己提出的方案。
事隔半年之后,在加入一個新的feature的時候,自己發現之前的設計的確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而當初跟老大爭論時老大提出的建議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還是比較正確的, 自己也不得不在已經基于原始方案展開一定工作的前提下再度考慮他提出的方案。
在第三個例子里,面對一個問題,自己作完一遍,要在真正遇到障礙以后,才能意識到問題的關鍵,而我的老大卻能在第一次看到問題的時候就作出準確的判斷。
我想,這固然跟個體能力的不同,思維穿透性的差異有關,但是跟老大豐富的工作經驗也有一定關系。
而另兩個例子則更生動地說明了經驗的重要性,如果說我的老大或是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具備相應的經驗的話,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少走一些彎路,至少是可以節約一些因為在問題空間里作嘗試消耗掉的時間,加快項目的開發進度。
在我看來,經驗是主觀個體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思考模式的積累,這種積累對于以后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提供可復用的參考以及借鑒,是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的。但是如果采用不當的方式使用經驗的話,也會給個體帶來一些局限。
1。隨著經驗越積累越多,個體會傾向于將自己的經驗視作自我的一部分,個體對自己的經驗會產生一種“維護其正確性,確保其不受攻擊”的心理,這就可能帶來知見障了。
2。經驗獲取的過程中,有的時候,因為思維的惰性,個體只會知道經驗的具體表現,而未必搞清楚了經驗背后的前因后果。通過這種方式積累起來的經驗往往不扎實,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甚至發生扭曲變形,其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
那么,個體應該怎樣對待經驗呢?
我個人覺得,可以從經驗的形成和使用這兩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如何對待經驗的問題。
1。經驗的形成
在經驗形成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經驗的獲得,還要對產出經驗的前因后果進行深入系統地思考,確保經驗能夠有機,系統地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很多時候,我們解決問題的經驗方法,思考過程,是以一種非顯意識的,靈光一現的方式得出的,我們的大腦會以一種近似于直覺的形式從記憶深處跳躍性地抓取一些線索,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這種背景下形成的經驗,如果不對其加以整理,回顧,不將經驗背后的東西從潛意識翻到顯意識的話,不去將經驗涉及到的知識點和相關事物進行整理聯系的話,這種經驗很容易就會淡化,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扭曲。即便是沒有發生扭曲和淡忘,但是因為對得出經驗的前因后果不甚了解,往往在個體真正需要借鑒經驗的時候很難建立出來一個有效的參考系統。
在經驗形成的過程中,要透過經驗,去觀察經驗背后的本質規律,通過具體的經驗接觸乃至掌握了主導經驗的本質規律,才能夠讓自己在以后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效運用經驗。
2。經驗的使用
在獲得經驗的同時,要警惕經驗成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以減弱因為人潛在的維護自我完整性的心理傾向所導致的對經驗的過度使用。
保持一顆鮮活的大腦,對不符合經驗的東西,對經驗不能解釋的東西要保持一種敏銳的覺知能力和思考的自由度。而作到這一點的關鍵是要確保內心的純凈,安靜。在我看來,只有一顆不帶欲望,不帶喜好,不帶情緒,不帶偏見,不帶過多自我意識的心,才能夠在運用經驗和創造經驗之間獲得完美的平衡。
把文章發給了一位朋友,他的回復我覺得很精要,附在下面作為對自己的思考的補充吧:
“關鍵的是要能夠透過具體的經驗,看到背后的規律,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的人,事情只做一次,就能成為專家;有的人會不停地在類似的事情上失誤,這就是對本質看法的能力不同所致。 能夠看到本質的人,一定不會濫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