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加入WTO、浮動傭金制的實行和QFII政策的出臺,證券行業所面臨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從過去受益于政策壁壘和固定價格制度的時代,到放開傭金價格和逐步放松政策限制的時代,從國內完全壟斷的封閉市場,到國內外同業分食的開放市場,處處顯示中國證券行業已經由“高利潤”轉入“低利潤”時代,由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轉為重新劃分市場的新格局,‘在探索中求生存,在變革中求發展’成為證券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證券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競爭激烈。國內的證券公司要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抗風險能力、治理水平,創建企業優勢品牌,躋身國際金融市場,實現這些戰略目標,按傳統運營模式運作顯然是很困難的。利用信息技術實行風險治理、客戶治理、金融產品創新和綜合經營決策治理是證券企業信息化的趨勢;因此,充分利用企業信息化這個高科技手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重新規劃企業,完善治理,強化業務,創新自我是證券企業目前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行業發展特點:
數據和應用集中、持續的金融創新、嚴密的風險防范、前瞻的決策分析。
(一)集中交易和數據大集中
由集中交易而帶來的數據大集中,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實現數據集中化是提高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石。依靠數據集中、業務集中所帶來的新業務擴張的低廉成本和迅速反應,就能很快將新業務在所有營業部開展起來。
(二)營業部的“業務空心化”
營業部是傳統利潤的主要來源,在關于傭金浮動的政策出臺以后,營業部的利潤被進一步攤薄。證券營業部在新的交易手段如網上交易等逐步占據主要地位的背景下,將變成營運中心和成本中心,不再是利潤中心。為了降低營運成本,證券公司的治理體系將要發生重大的變化,即從以往的以營業部為核心的治理模式逐步轉向以總部為核心的集中治理模式。
(三)資金規模不斷擴大
規模過小、資金分散、資產流動性差是國內證券公司的通病。面對加入WTO后的重大挑戰,國內各證券公司必然會根據各自規模采用不同方法手段,擴大資本規模。同時通過加大發行力度或者對各種融資渠道的擴充,獲得更多的資本,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四)金融創新備受關注
隨著中國WTO的加入,大量的國外金融機構進入了我國證券市場,對具有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會與日俱增。對我國券商來說,則不僅要加深對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熟悉、學會運用,而且要學會創造金融工具。
(五)風險防范更加重視
隨著市場的逐步規范和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 證券公司將日益重視風險防范方面的問題。證券公司在風險監控系統、非現場稽核、交易稽核系統、財務審計系統等方面的需求會得到逐步加強與重視,甚至會對高端的風險智能預警系統表示愛好。
(六)決策分析日益重要
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形下,對客戶和業務進行預研究,通過采用客戶關系治理和商業智能的方法來分析業務數據,對業務數據進行分析,判定趨勢,做出決策,制定應對方案,提前采取對策,能使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得先機。一旦商業智能系統在某一方面應用成功,而且公司的其它系統可以提供足夠的基礎數據,證券公司就會對其決策分析系統進行擴充,以支持更多方面的應用。
治理難點分析
(一)財務治理模式滯后,缺乏時效性(集中財務治理)
證券公司財務治理大多仍采用基于單體企業治理模式的并表方式,沒有組織的概念,造成公司整體的財務信息的實時抓取、反饋支持匱乏,財務信息的反饋滯后。
(二)業務數據信息分散,信息孤島現象嚴重(財務業務一體化問題)
財務核算系統和資金系統、清算系統、柜臺系統分別獨立,系統間相關的業務操作通過人工落地處理,未實現各系統平臺的無縫連接和業務的不落地處理。業務流程缺乏統一規劃,無法共享,信息及時性、真實性難以保障,無法建立統一的制約體系,不利于業務的規范運作。
(三)資金治理缺乏集中監控(資金、資產的集中治理)
資金、資產治理及時性、全面性有所欠缺。整個公司范圍內的客戶、資金、資產等分散、沉淀的經濟資源有待整合、集中監管。
(四)風險防范缺乏有力手段,決策支持需求迫在眉睫(集中監管、風險防范)
基于業務、交易、財務和資金系統之上的風險監控系統還有待加強,經紀業務、財務、資金等全方位、多角度信息缺乏有效收集、分析手段,決策的及時性、準確性難以保障。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