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前面寫了一篇有關webpack4的不完全升級指南以及在webpack3.x遷移的時候遇到的問題,有興許可以看一下。
0. 參數介紹
先對參數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雖然擼了很多遍官方的更新文檔,但是還是去參看了一下新的wbepack源碼,下面是各種參數及含義:
initial(初始塊)、async(按需加載塊)、all(全部塊),默認為all; minSize: 表示在壓縮前的最小模塊大小,默認為0; minChunks: 表示被引用次數,默認為1; maxAsyncRequests: 最大的按需(異步)加載次數,默認為1; maxInitialRequests: 最大的初始化加載次數,默認為1; name: 拆分出來塊的名字(Chunk Names),默認由塊名和hash值自動生成; cacheGroups: 緩存組。對于緩存組是一個對象,處了可以有上面的chunks、minSize、minChunks、maxAsyncRequests、maxInitialRequests、name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參數:
如果不在緩存組中重新賦值,緩存組默認繼承上面的選項,但是還有一些參數是必須在緩存組進行配置的。
function、boolean、string、RegExp,默認為空; reuseExistingChunk: 表示可以使用已經存在的塊,即如果滿足條件的塊已經存在就使用已有的,不再創建一個新的塊。1. 基本使用
首先,在新版本的webpack會默認對代碼進行拆分,拆分的規則是:
node_modules中的模塊 在壓縮前最小為30kb 在按需加載時,請求數量小于等于5 在初始化加載時,請求數量小于等于3小于30kb的模塊不值得再單獨發送一次請求,在很小的模塊的前提下,相比與多次打包,減少請求次數成本要低。
當然也可以不使用默認的配置,比如這樣:
new webpack.optimize.SplitChunksPlugin({ chunks: "all", minSize: 20000, minChunks: 1, maxAsyncRequests: 5, maxInitialRequests: 3, name: true)}上面的代碼就表示,在所有代碼中,引用模塊大小最小為20kb,引用次數最少為1次,按需加載最大請求次數為5,初始化加載最大請求次數為3的所有模塊就行拆分到一個單獨的代碼塊中,name表示代碼的名字,設置為true則表示根據模塊和緩存組秘鑰自動生成。
2. 使用緩存組(Cache Groups)
如果想繼續細分代碼,可以使用緩存組(Cache Groups)。同樣的,緩存組也有默認的配置;緩存組默認將node_modules中的模塊拆分帶一個叫做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