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雖然工作中一直使用Vue作為基礎庫,但是對于其實現機理僅限于道聽途說,這樣對長期的技術發展很不利。所以最近攻讀了其源碼的一部分,先把雙向數據綁定這一塊的內容給整理一下,也算是一種學習的反芻。
本篇文章的Vue源碼版本為v2.2.0開發版。
Vue源碼的整體架構無非是初始化Vue對象,掛載數據data/props等,在不同的時期觸發不同的事件鉤子,如created() / mounted() / update()等,后面專門整理各個模塊的文章。這里先講雙向數據綁定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設計思想:觀察者模式
Vue的雙向數據綁定的設計思想為觀察者模式,為了方便,下文中將被觀察的對象稱為觀察者,將觀察者對象觸發更新的稱為訂閱者。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
1、Dep對象:Dependency依賴的簡寫,包含有三個主要屬性id, subs, target和四個主要函數addSub, removeSub, depend, notify,是觀察者的依賴集合,負責在數據發生改變時,使用notify()觸發保存在subs下的訂閱列表,依次更新數據和DOM。
2、Observer對象:即觀察者,包含兩個主要屬性value, dep。做法是使用getter/setter方法覆蓋默認的取值和賦值操作,將對象封裝為響應式對象,每一次調用時更新依賴列表,更新值時觸發訂閱者。綁定在對象的__ob__原型鏈屬性上。
源碼實戰解析
有過Vue開發基礎的應該都了解其怎么初始化一個Vue對象:
new Vue({ el: '#container', data: { count: 100 }, ...});那么我們就從這個count說起,看它是怎么完成雙向數據綁定的。
下面的代碼片段中英文注釋為尤雨溪所寫,中文注釋為我所寫,英文注釋更能代表開發者的清晰思路。
首先從全局的初始化函數調用:initMixin(Vue$3); ,這里的Vue$3對象就是全局的Vue對象,在此之前已經掛載了Vue的各種基本數據和函數。這個函數體就是初始化我們上面聲明Vue語句的過程化邏輯,取主體代碼來看:
// 這里的options就是上面聲明Vue對象的json對象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 ... var vm = this; ... initLifecycle(vm); initEvents(vm); initRender(vm);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 這里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跟進的初始化Vue參數 initState(vm); initInjections(vm); callHook(vm, 'created'); ...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