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工作以來接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前后端分離的,前端靜態文件有自己獨立域名,通過接口來獲取數據進行渲染等操作。
跨域的方法不需要多言,隨便一搜,就有很多,但最常用不外乎jsonp和CORS。jsonp著重于前端,也算是前端Hack技巧,CORS重于后端,服務端需要配置的地方會較多。
這篇解析一下jsonp的實現原理。
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很容易說明白,在html頁面中有一些標簽是不受跨域限制的,比如img,script,link等。如果把我們需要的數據,放在一個js文件里面,這時,我們就能突破瀏覽器同源的限制。
創建script標簽
《高性能JavaScript》中提到了動態腳本元素,作者寫道:
1、文件在該元素被添加到頁面時開始下載。這種技術的重點在于:無論何時啟動下載,文件的下載和執行過程不會阻塞頁面其他進程。
2、使用動態腳本節點下載文件時,返回的代碼通常會立刻執行(除了Firefox和Oprea,它們會等待此前所有動態腳本節點執行完畢。)當腳本自執行時,這種機制運行正常。
引用1保證了JSONP請求的時候不會阻塞主線程,引用2保證了JSONP代碼在加載完成后,立刻自執行時不會出錯。
callback
服務端在接收到GET請求之后,通常要判斷是否有callback參數,如果有,則需要在返回的數據外面加上一個方法名和括號。例如,發起如下請求:
http://www.a.com/getSomething?callback=jsonp0
那么服務端就會返回如下內容:
jsonp0({code:200,data:{}})很明顯,由于這是在動態加載的Script標簽中包含的內容,那么這就是一段自執行代碼,這段代碼只有一個函數被調用———jsonp0。
當然,有執行,則必須先創建,否則就會報錯。創建這一步,就需要在調用前執行。
具體實現如下:
function jsonp (url, successCallback, errorCallback, completeCallback) { // 聲明對象,需要將函數聲明至全局作用域 window.jsonp0 = function (data) { successCallback(data); if (completeCallback) completeCallback(); } // 創建script標簽,并將url后加上callback參數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 url = url + (url.indexOf('?') == -1 ? '?' : '&') + 'callback=jsonp0' ; script.src = url; document.head.parentNode.insertBefore(script, document.head); // 等到script加載完畢以后,就會自己執行}上面基本上完成了一個jsonp方法的核心,此時,jsonp0是我們聲明好的一個函數,如果服務端正常回傳的時候,就會執行jsonp0函數,里面的successCallback回調也會執行。
完善一下
在實際情況下,通常會有許多個jsonp的請求同時調用,
那么既然jsonp0就能滿足我們的需要,為什么常常看到jsonp1,jsonp2等等依次累加的代碼呢?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