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前端用Webpack打包JS和其它文件已經是主流了,加上Node的流行,使得前端的工程方式和后端越來越像。所有的東西都模塊化,最后統一編譯。Webpack因為版本的不斷更新以及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配置選項,在使用中出現一些迷之錯誤常常讓人無所適從。所以了解一下Webpack究竟是怎么組織編譯模塊的,生成的代碼到底是怎么執行的,還是很有好處的,否則它就永遠是個黑箱。當然了我是前端小白,最近也是剛開始研究Webpack的原理,在這里做一點記錄。
編譯模塊
編譯兩個字聽起來就很黑科技,加上生成的代碼往往是一大坨不知所云的東西,所以常常會讓人卻步,但其實里面的核心原理并沒有什么難。所謂的Webpack的編譯,其實只是Webpack在分析了你的源代碼后,對其作出一定的修改,然后把所有源代碼統一組織在一個文件里而已。最后生成一個大的bundle JS文件,被瀏覽器或者其它Javascript引擎執行并返回結果。
在這里用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Webpack打包模塊的原理。例如我們有一個模塊mA.js
var aa = 1;function getDate() { return new Date();}module.exports = { aa: aa, getDate: getDate}我隨便定義了一個變量aa和一個函數getDate,然后export出來,這里是用CommonJS的寫法。
然后再定義一個app.js,作為main文件,仍然是CommonJS風格:
var mA = require('./mA.js');console.log('mA.aa =' + mA.aa);mA.getDate();現在我們有了兩個模塊,使用Webpack來打包,入口文件是app.js,依賴于模塊mA.js,Webpack要做幾件事情:
我們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個例子,Webpack打包出來的結果。最后的bundle文件總的來說是一個大的立即執行的函數,組織層次比較復雜,大量的命名也比較晦澀,所以我在這里做了一定改寫和修飾,把它整理得盡量簡單易懂。
首先是把所有用到的模塊都羅列出來,以它們的文件名(一般是完整路徑)為ID,建立一張表:
var modules = { './mA.js': generated_mA, './app.js': generated_app}關鍵是上面的generated_xxx是什么?它是一個函數,它把每個模塊的源代碼包裹在里面,使之成為一個局部的作用域,從而不會暴露內部的變量,實際上就把每個模塊都變成一個執行函數。它的定義一般是這樣:
function generated_module(module, exports, webpack_require) { // 模塊的具體代碼。 //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