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樣的邏輯來思考,移動互聯網的生態基本可以簡化為這四個層面:輸入和顯示設備,操作系統,應用商店,App。它們層層封裝,形成獲取用戶的層層門禁入口。而國內的廠商沒有一家做到蘋果這種壟斷級別,只能在這四個層面之內明爭暗斗,相互博弈,已經形成了一種極其復雜的利益割據。輸入和顯示設備:根據TalkingData的最新數據,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覆蓋率排行,蘋果24.99%穩居第一,華為占比11.85%,小米10.1%,三星7.91%,OPPO7.24%,vivo6.27%。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
操作系統:目前國內手機主要的操作系統仍然是Android和ios,但是很多手機廠商都會根據Android定制自己的ROM,如華為的EMUI,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 OS,vivo的FunTouch OS。應用商店:App Store、應用寶、360手機助手、小米應用商店、華為應用市場、百度手機助手、91手機助手、豌豆莢等。App:微信、QQ、手機淘寶、WIFI萬能鑰匙、支付寶、愛奇藝視頻、手機百度、酷狗音樂、騰訊視頻、360手機助手等。在App層面,微信已經做到了第一,甚至被譽為國民第一應用。根據微信發布的《2016微信數據報告》,微信9月平均日登錄用戶達到了7.68億,巨大數字的背后,實際上存在著用戶數增長乏力的隱憂。而微信出海的失利業加劇了這一隱憂,微信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于是,微信要如何跳出App這一圈圍城?二、微信為何選擇小程序來破局?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生態中,怎樣才能跳出圍城呢?輸入和顯示設備是最外層,最先與用戶接觸,相對來說話語權最高,國內手機行業競爭也處于快速更新迭代的狀態。這個層面,成功者如OPPO,通過三四線城市龐大的線下銷售體系獲得了成功,失敗者如美圖,想通過App來逆襲手機,殺入硬件領域,最后用戶并不買賬。不僅是軟件層面,配置、價格、工藝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一款手機的銷量,隔行如隔山,微信沒必要先去陌生領域付出試錯成本。操作系統層面,國內先后也有很多企業嘗試做ROM來笼絡用戶,比如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 OS以及錘子的Smartisan OS,但它們都未曾踏出自己的手機硬件勢力范圍。對微信來說,自建一個操作系統就相當于站在了蘋果、谷歌及各大手機廠商的對立面,這種決定微信當下不會做,風險太大。而在應用商店領域,騰訊已經有了應用寶,微信的目標必然不僅僅是成為下一個應用寶、一統應用分發層的江湖,那么還有什么事物既能立足于應用運行層、又是微信能駕馭的領域呢?答案就是HTML5(以下簡稱H5),它最有可能在未來取代App、弱化應用商店分發,成為移動生態的主流形態。H5不但符合以上兩個條件,在應用運行層面還是跨平臺的,去年12月蘋果在微信H5游戲的支付問題上給微信穿小鞋就是典型的例子,蘋果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生態被微信打破。但坐擁如此巨大的用戶群,微信入口化的企圖是不言而喻的。
與App的下載安裝不同,H5以網頁加載的形式呈現,而H5的這種無需安裝、跨平臺的特性和當前以App為主的移動生態有著根本區別。雖然現在H5應用的用戶體驗并不如原生App,但隨著手機硬件的升級、5G時代的到來以及云計算的突飛猛進,超過原生App只是一個時間問題。H5不僅僅會對App產生沖擊,傳統的應用商店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原先的四個層面中,從輸入和顯示設備到操作系統,直接就能繞開應用商店和App。所以微信做小程序的目的,就是要借H5這個環,不做硬件也不做系統,跳出在App層做老大的角色,直接把自己入口化成應用運行層這個環,繼而學習像蘋果一樣打造自己封閉的商業帝國。
但是,小程序的這條路看上去成本最低,甚至有點彎道超車的想法,實際上卻并不好走。H5的優勢即在于其開放性,誰都可以使用,而小程序是微信的,一旦小程序做大,搶占的一定是其余App和應用商店的份額。難道他們愿意放棄自己的獨立性,將蛋糕拱手讓給微信?而移動生態的復雜性就在于,App Store的背后是蘋果的iPhone和ios系統,華為應用商店的背后是華為的手機和EMUI,如果微信想用小程序來打自己的小算盤,蘋果和華為又為什么不能開發自己的小程序呢?事實上,谷歌已經在開發自己的小程序。據媒體報道,美國時間1月24日,Google宣布Android Instant Apps正式上線測試,通過加載模塊的方式來提高Instant Apps的體驗。
可以想象,未來H5一定會逐漸侵占甚至取代原生App的位置,但是微信的小程序只是H5的一種,它能否成功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而且到目前為止,小程序是沒有完全開放游戲領域的,未來是否會放棄H5游戲的分發渠道利益甚至把H5-3D/VR游戲包容到自己的內核中去呢?三、眼鏡是另一種可能假如小程序失敗了呢?還有沒有其他破局的辦法?從輸入和顯示設備、操作系統、應用商店到App這四個層面,輸入和顯示設備是唯一的硬件。不管用戶使用任何系統、商店或者App,都離不開硬件的支持。PC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屏幕從大屏轉變為小屏,輸入方式也從鍵盤輸入轉變為觸屏,未來又會是什么樣的輸入和顯示方式?小程序上線之前,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的那場演講中也對未來做了預言,他說:“智能手機之后,有可能是一種類似于眼鏡這樣的設備成為主流。當眼鏡變得非常非常的智能化的時候,可能整個PC或者電腦的系統會藏在一個眼鏡里面……我們通過眼鏡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完整屏幕,日常我們就戴著這樣一個眼鏡到處跑……”他還舉了個例子,假如房間里有一盞燈,而透過眼鏡就能看到這盞燈上有一個虛擬開關,通過虛擬開關就可以控制這盞燈。
如果這種技術能夠實現,現有的生態圍城將會被重新描繪,以一種新的萬物互聯的模式出現。視界是實時建模并虛擬疊加的,討論預裝App或者依賴特定部分小程序已經不合時宜,一切應用都存在(云端),卻又不存在(本地),召之即來,揮之則去才是常態。目前來看,離這個目標最近的就是微軟的MR眼鏡HoloLens。MR(Mixed Reality)就是混合現實,立足與VR沉浸式的體驗之上,MR更把計算機生成的效果融合于現實世界之中一并沉浸,用戶可以在現實視界里和虛擬場景進行交互。當張小龍說通過虛擬開關來控制一盞燈,這就現實與虛擬同時展現在視界里,并發生交互。從輸入和顯示的角度來看,MR就對現有的輸入和顯示方式的徹底顛覆,通過語音和手勢就可以參與交互,一切都發生在你眼前。MR,手機屏幕之后的新一代屏幕!
寫在歲末年初猴年的尾巴是微信小程序,雞年的前奏是HoloLens預計將在2017年一季度登陸中國市場。小程序能否幫微信進化到操作系統的格局,微軟的HoloLens能否引領我們進入全新的移動互聯網形態?誰能成為真正的英雄,我們拭目以待。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