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網站 > 優化推廣 > 正文

張小龍談做騰訊微信的「不克制」

2024-04-26 13:27:25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騰訊的創始人之一 Tony 曾經說,微信團隊保持了一種很克制的心態做產品,但今天張小龍微信公開課PRO 版在演講中說,當他聽到 Tony 說微信很克制時,他是很驚訝的,「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他腦袋里出現過,相反,他認為克制想法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在做決定時克制想法并不是一種好的狀態。

 

張小龍談做騰訊微信的「不克制」

我想聊聊我對「不克制」的淺薄理解。

第一,不克制想象力。

 

不克制,我認為是在想象力上的不克制。也就是在產品或創業的初期,不要壓抑想象力,也不要局限于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我曾經犯過這樣的錯,在上一次創業做「輕單」公司遇到瓶頸時,我和另外 3 個合伙人連續兩周,幾乎天天在咖啡廳抽煙開會,我們很慌張,我們拼命地想,怎么辦?如果輕單這個產品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做什么產品?我們頭腦風暴了很多產品,也看了 App Store 美國區各種熱門的產品,試圖找到一種能借鑒的產品形態。

 

但兩周的頭腦風暴不但沒有暴出有意義的火花,反而陷入了死循環:我們認為我們做什么都不行,并感到沮喪。當時,我們 4 個人從擅長的領域出發,去想我們能做什么,做內容?做社交?做生產力工具?整個討論過程中,我們都圍繞這幾個方向在轉,越往深鉆,我們越想不到接下來的路應該怎么走,陷入了更大的彷徨。

 

如果現在回頭去看,我會認為我們用自己熟悉的領域克制了我們的想象力??催^各種創業雞湯文的人都對這樣的話不陌生:做市場最需要的產品。但真正創業的時候,很容易就陷入了自己,尤其是創始人的舒適區,陷入了慣性思維,而忘掉了,所謂的市場,其實不止自己熟悉的「市場」,還有各種各樣的市場和各式各類的需求,我們要做的,其實是要先將這些市場找出來,然后挖掘用戶們的需求,再去匹配團隊的能力,如果能做,快速試錯,不能,則換另一個方向。

 

馬化騰 2012 年曾經對外表示過,騰訊不會做硬件,但其實微信團隊做了不少硬件,比如微信相框,其實還有不少,但都沒有對外發布。

 

微信有一個部門,在做本職工作的同時,沒有背負任何 KPI 地研究各種智能硬件,每次我和這位部門負責人聊天,他都跟我分享他最近玩的新硬件,以及最近對智能硬件與微信結合的想象。

 

如果微信把思維克制在馬化騰表態說不做硬件,顯然這個部門不會花時間去研究。但是,商業為什么要壓制自己的想象力?

 

另一個例子是 Google,相信很多人都知道,Google 允許員工花 20% 的工作時間研究與工作沒有關系的事,并做成產品,如果產品驗證成功了,公司就會投放更多資源,讓這個產品壯大。曾經紅極一時的 Google Wave 就是 Google 澳大利亞團隊利用 20% 時間做出來的。

 

所以,我理解的不克制,是指想象力層面的不克制,不僅不克制我們在熟知領域上的想象力,還不克制自己走出舒適區,去看看別的市場,別的需求。

 

 第二。慢一點,不是錯。

 

曾經我很信奉一種產品哲學:唯快不破。有了想法,就立馬做出來,然后馬上投放到市場上,接著不斷迭代,做出成功的產品。

 

這當然是最好最理想的狀態,但大多數情況是,產品投放到市場的那一瞬間,用戶來了,然后第二天,用戶走了,第三天,用戶再也不回來了。

 

這個時候,無論再怎么去改產品,可能都不會迅速拉攏新一波用戶,因為我們可能在第一次露面時,就可能把該用的市場推廣渠道用完了。

 

這年頭,開發一個 app 已經沒有多少難度的,開發一個小程序更是一兩周就可以完成的事,最大的難度不在于產品的功能,而是產品的閉環:用戶來了 — 用戶用了 — 用戶走了 — 用戶下一次如何重新進來?

 

如果沒有把用戶流動的閉環想清楚,快速迭代是沒有意義的。

 

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花足夠多的時間去做市場和用戶調研 — 不止是在網上看看新聞看看報告,而是應該走出去,接觸真正的用戶,花時間去設計一個合理的封閉循環。創業是要快,這沒錯,但如果快速試了 10 次,都沒有把用戶留住,團隊可能就泄氣了,到時候就不止用戶留不住了,團隊也可能留不下來。

 

微信的日活已經將近 8 億,對于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它在做任何新功能前,必定做了足夠多的調研,才投放到驗證階段。這些調研應該是基于用戶需求,而不是公司的商業需求。張小龍某次對內的演講,提出的一個觀點讓人印象深刻:好的產品是讓用戶用完即走。

 

這個觀點和 Google 的產品理念是一致的:

 

我們的目標是讓用戶盡快離開我們的網站

 

這兩個理念聽起來是很矯情的,微信和 Google 都是巨型產品,當然不擔心用戶離開,反正有那么多用戶,對吧?

 

我的理解是,產品本質上都是工具,好的工具就應該讓用戶用完就離開,并且整個使用過程是高效和愉悅的。這樣,用戶下一次有需要時,才會想起繼續用這個工具,而不是用其它的。

 

這才是真正的用戶流動閉環,真正的閉環不是粘住用戶,不是瘋狂給用戶發推送,想法設法把用戶困在產品里,而是讓用戶快速達成目標。如果要舉一個反例,百度搜索就是最典型的一個。另一個反例是今年春晚支付寶的紅包,它設計了足夠復雜的規則,試圖把用戶留在支付寶里,結果弄巧反拙。

 

所以,不妨把速度放慢一段,做充分的研究,想清楚如何讓用戶愉悅地得到滿足,然后再去做快速嘗試。

 

要試錯,但不是拍腦袋去試錯,也不是首先帶著商業需求去試錯。

 

 第三,低調驗證。

 

長者有一句話說得好,「悶聲大發財」。

 

 

如果你在 Google 搜索「微信 灰度測試」,你會找到很多關于微信對小功能做小規模測試的例子,比如 1 年多前有人放出公眾號付費閱讀的測試;微信群管理功能上線前,有人爆出微信群可以更改管理員;小程序對外公測前,選了包括有可能學院在內的 200 個愿意當小白鼠的公司做第一波測試。

 

這些測試本來是悄無聲息的,但微信的一舉一動太受關注,所以才被媒體曝光出來。絕大多數互聯網產品在發布新功能前,都會做灰度測試,低調驗證解決需求的方案可行性,最后才放出產品。

 

這個過程會修正我們調研后的產品閉環,真正的快速迭代,是在這個過程進行。

 

 第四,合理取舍。

 

張小龍在演講中講到,合理性才是產品需要思考的最重要因素。真正的克制,是合理地舍棄。

 

所謂合理性,我的理解是:

 

平均用戶的合理性

產品在公司戰略層面的合理性

平均用戶是指把用戶的屬性平均后,畫出的一個能代表大多數人需求的用戶畫像。

 

幾年前,當「用戶體驗」這個詞流行時,大家開始討論「做減法」。做減法并不是指把看著礙眼的功能砍掉,而是為用戶做減法,讓用戶專注使用最需要的服務;為公司做減法,減掉那些做不好的、錯的、驗證不可行的方向。

 

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但當產品做大越大,公司做大越大,越不舍得做減法。很多人說微信的克制,說的其實就是微信敢于做合理取舍。

 

比如訂閱號和小程序,微信并沒有也不打算做一個類似 App Store 那樣的分發平臺,這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是不可理喻的。你可以看到,注冊微博后,系統就會給你推薦要關注的人,微博也有各種排行榜,引導你去關注哪些人和內容。

 

對于很多自媒體和公眾號開發者來講,他們渴望微信有一個公眾號黃頁,但用戶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

 

事實上,如果你沒有關注任何一個訂閱號,你的微信會話列表里壓根不會出現一個叫「訂閱號」的折疊文件夾。當用戶不需要訂閱號時,為什么要給用戶一個訂閱號的目錄?

 

我們無從得知,有多少人沒有訂閱公眾號的習慣,但微信團隊可能從多個維度做了足夠的判斷,認為不提供一個公眾號黃頁,存在著一種平均用戶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從微信戰略層面的合理性去考慮,微信的定位是工具,而不是媒體平臺,也不是分發平臺。如果要做小程序商店,首頁應該放哪個小程序?如果放了 A 不放 B,B 會不高興,如何平衡不同企業的利益?如果做了排行榜,甚至像微博那樣做公眾號推薦,流量可能就會集中在頭部少數的公眾號,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何談起?

 

顯然,這些并不是微信作為工具定位的合理性需求。

 

再舉一個例子,在一次飯局中,有人提出,小程序是一種熱插拔的場景,「朋友圈」在微信里其實是有開關的,也可以理解為熱拔插,微信會不會把朋友圈也做成小程序?

 

張小龍思考了片刻,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他理解的平均用戶合理性是,每天一個人平均打開朋友圈的次數多達數十次,目前小程序被設定了只能通過二維碼或搜索進入,如果朋友圈變成了小程序,顯然對平均用戶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將不再那么方便地打開朋友圈。

 

平均用戶需求的合理性,是驅動產品取舍的根本。比如,

 

去年在春晚的紅包大戰里面,微信并沒有把紅包競爭當成一場大戰來看待,但支付寶顯然并不是那樣想,他們定下了目標,要讓用戶搶 2.15 億元的紅包。微信團隊的策略卻是:幫助用戶更高效地搶到紅包。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考點。最終的結果大家也看到,用戶在微信里搶紅包,是愉悅的,符合平均用戶的需求,而在支付寶里,卻是罵聲連篇。

 

合理取舍,真的很難,因為當我們想去舍棄一些東西時,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牽掛,比如擔心用戶流失,比如擔心業務量下降,比如擔心完成不了 KPI。

 

最怕的,其實是最后一點。

 

 第五,做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

 

前面說的內容,以及舉的例子,可以用最簡單最常用的兩句話來表達:

 

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創業的圈子很浮躁,互聯網創業圈更是如此,浮躁到,一些人已經忘了做產品最基本的兩條核心,有些為了創業而創業,有些為了 VC 而創業,有些為了完成上級的 KPI 而去阻撓用戶。

 

所謂的「不克制」與「克制」,不是張小龍專利,這篇文章也不是寫來吹捧他(他還需要吹捧么?),而是寫給正在創業路上有時走進迷茫的自己,時刻提醒自己,別忘了做產品的本質。

 

 第六,One more thing。

 

今天微信在廣州舉辦了微信公開課 PRO 版的大會,可能很多因為我寫了小程序而關注可能吧的讀者會期待我寫小程序,其實我在11月初寫的文章已經把小程序的想象空間說得差不多(不妨把《小程序的想象力》和張小龍今天的演講全文做個對照)。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他對小程序的描述,可以是:

 

小程序希望用即用即走的方式激活線下的弱連接場景。

 

好了,關于小程序的事,我說完了。明年我會持續關注小程序在線下場景的使用,也會分享更多的思考。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灌南县| 诸暨市| 临夏县| 突泉县| 宣威市| 淮南市| 黑水县| 扎囊县| 迭部县| 景谷| 梨树县| 怀来县| 台东县| 桂平市| 类乌齐县| 南漳县| 北宁市| 雅江县| 芜湖县| 扎囊县| 苏尼特左旗| 沧源| 长沙县| 井冈山市| 舒城县| 兰坪| 邓州市| 武胜县| 德江县| 福州市| 绥芬河市| 巫溪县| 鄢陵县| 乌兰浩特市| 平潭县| 通榆县| 海盐县| 尉氏县| 临泉县| 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