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一開始就是以行為指引的形式出現的,很多宗教勸人向善,并且用善惡有報之類的說法來鼓勵人向善,其實,根據現代一些人類行為方面的實驗(比如囚徒困境),初始時表達善意會提高成功比例,宗教創始人雖然不懂現代科學,但是他們卻早就掌握了這樣的武器。
這樣,信仰宗教并奉行宗教教義的人,成功比例相應會高一些,這會使信仰宗教的人更多。宗教為了圓初始的行為指引,又創作了很多故事來豐滿宗教的“腳本”,讓人可以有故事好講,更利于宗教傳播。
營銷不止于“講故事”,鼓勵教眾互助,為教眾提供交際場所等,使教眾提高個體抗風險能力,以及心靈獲得慰籍,社交擴大人脈關系,都是宗教很實際的作用。
而許愿還愿,則更象買彩票,許的愿相對付出的香油錢,投資回報率很高的,人又是貪心的,這次許愿靈了,還愿時又會許下新的愿望,寺廟就跟餐館用返券促銷似的。而不斷達成心愿的人,無疑是人生一直向上走的,這部分人對宗教的支持,也會對宗教發展更有利。
我關心宗教的營銷學問。至于具體教義、演變的歷史、都有什么故事,我不是太關心。世俗政權和宗教有時比較對立,有時又比較友好。
政權對宗教最不滿的地方就是宗教場所往往是謠言和八卦的集散地,婦女、老人之類比較閑的人往往更熱衷于宗教活動,利用宗教場所社交,而這點經常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但另一方面,政權往往又離不開宗教,在一些政權覆蓋不到的社會功能上,只能依賴宗教。
歷史上,宗教在很多方面起到了世俗政權不能很好覆蓋的作用,比如說教育、科研、救災、政權平衡、公共事業。
教育,很多落后地方宗教人員是當地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員,向教眾子弟傳授文化的同時也傳授宗教教義,包括講故事,而故事是很容易深入人心的。
科研,歷史上宗教人員由于文化程度較高,閑暇時間也較多,而且閱讀量大(宗教機構傳承時間長所以他們有能力收藏較多讀物,一般人家收藏不起),所以有條件從事一些科研活動。
救災,由于宗教財產不是按血脈定繼承人,較世俗機構(包括政權)更易得到信任,而且宗教比大部分世俗理念先進在于先救人,人命第一位。而世俗有這樣的觀念出現還是海損的共同承擔(原始保險),比宗教晚了很多年。
政權平衡,有時候,政權更替時,新政權并不想把老政權的貴族啥的殺完,畢竟貴族之間親戚關系錯綜復雜,而文化程度較高的貴族階層是社會管理的中堅力量,殺完老貴族不利社會穩定,而一些自知復興無望的貴族,用進入宗教機構的方式來妥協,進入宗教機構,意味著世俗力量的放棄,包括血脈傳承、財產等。
公共事業,歷史上很多水利設施之類,是神棍打著受神委托的形式聚集人力物力興建的,與救災一樣,他們能聚集人力物力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更受信任。
隨著社會的進步,能替代宗教機構功能的更先進的組織形式也會出現,比如網絡就是很好的社交平臺。當然,宗教里一些先進的教義,也應得到廣泛傳播,可以加上已驗證的科學的理論,讓更多人接受。比如為什么先表達善意會成功率更高。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