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的變化
其實整個行業的變化早就在不經意間發生,就算是看起來最穩定的領域。很多人認為unix世界是穩定的,windows世界是快速變化的,其實正好相反。unix世界每分鐘都在變化。同樣,在互聯網最基礎的層面,變化也在時刻發生。
互聯網基礎的基礎,是帶寬和服務器。95年的時候,建網站一般是自己拉一根專線到辦公室,接在“服務器”上。其實直到現在,很多企業還在自建機房。比如我過去工作過的稅務報社,比如過去我們的兄弟單位經濟日報社,都是自己的機房。這些都是有錢,且更在乎信息安全的單位,算特例。
IDC的產生我認為是通過集中治理帶寬來產生效益的方法。機器放在IDC托管,比自己建機房便宜,投入小,而IDC還能賺到錢。這是規模效應產生的利潤。 IDC滿足了99%的網站。除了剛才說的那種國企和機關。
更非凡的是google和amazon。他們對帶寬的要求,對成本的控制,整體的規模要求,已經沒有idc能夠承擔了。于是也只好自己建機房。不僅建造機房,為了支撐自己的服務,他們還要開發很強的軟件用于治理。比如google的gfs和bigtable用于存儲(在修改過得linux文件系統上面的一層),gws用于負載平衡和web 服務。按照機器數量和帶寬數量來衡量的話,google是世界上最大的IDC了。
amazon做得更有趣一些。除了自己建立了大型的分布的機房,完成了各種軟件應用,還把空閑的資源分割開出租。這就是AWS(aws.amazon.com)。AWS應用最成功的服務是存儲服務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和運算服務EC2(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這東西價格便宜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核算一下成本就會發現,任何規模小點的公司自己建立存儲,都不如采用S3劃算和安全,小公司的帶寬投入價格甚至會超過購買同樣帶寬的S3。而且不需要投入開發人員,直接用就行了。
這仍然是“規模效應產生利潤”。前面說了,IDC完成了“帶寬”這個基礎的規模效應。同樣擁有大量帶寬的amazon,同時又具有強大的軟件系統,這種基礎將可以進行規模效應的產品向上推了一層。不再是硬的帶寬和服務器,而是軟的存儲技術。這就是我稱之為互聯網基礎技術的東西。
amazon在規模效應上遠高于IDC。首先,帶寬采購量更大,價格更便宜。其次,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統一采購,價格更便宜。然后,自己開發的軟件進行統一治理,大大降低治理成本。后面兩個層次是IDC所不具備的。這是軟件的力量。
新一代網站與基礎技術渴望
與其叫他們web 2.0,我更愿意叫他們新一代網站。他們有幾個特點:
1 目標更收縮集中。相冊能作成一個大網站(flickr.com),書簽能作成一個大網站(delicio.us),甚至唧唧歪歪的留言也可以(twitter.com)......任何一個獨立的領域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單獨的服務被拿出來。
2 公司規模更小。比起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新一代的網站工作人員數量變得很少。不再需要那么多編輯,不再需要那么多銷售...
3 傳統行業大量涌入。大量的傳統行業者利用現有資源,突擊互聯網。他們的特點是行業資源強,盈利能力強,技術能力差。
4 網站的架構變得更加簡單。因為目標收縮集中了,網站的架構也就簡單了。
5 內容量快速增加。用戶創造內容并非空話,新的網站中內容增加的速度遠遠高于過去。
6 網站之間因為api的緣故,互相連通更加輕易。  
目標更加集中,導致架構簡單,而強大的互動特性導致了用戶貢獻內容,使得公司規模更小,更追求低成本。應用層技術要求下降,基礎技術要求提高。比如:應用層就一個bbs,但是這個bbs有了5000萬個帖子。這時候需要的是存儲技術,而不是簡單改改bbs程序就能解決的。過去復雜的網站架構已經變成了簡單應用 高穩定 大負載 高容量的簡單架構。架構簡單了,但是難度反而提高了。作一套復雜的論壇程序還是簡單的,但是做一個高穩定 大負載 高容量的存儲服務,就很困難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