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DN背景:
1.1 什么是IDN
國際化域名IDNs (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s)也稱多語種域名,是指非英語國家為推廣本國語言的域名系統的一個總稱,例如含有日文的為日文域名,含有中文的域名為中文域名。
IDN域名具有以下特點:
1. 以用戶自己喜愛的語言接觸互聯網
2. 消除域名意譯或音譯書寫引起的混亂狀況
3. 拓展和保護各個實體的網上品牌形象
4. 確保各民族品牌和各民族語言的一致性
5. 表明尊重當地語言文化
6. 輕易記憶,輕易使用
1.2 域名起源
網絡名稱訪問技術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過程。最初為便于記憶,網絡人員將由二進制"0"、"1"組成的網絡地址分割成四段,并采用十進制的方式加以表示,這就是IP地址。隨后,科研人員又將純數字表示的IP地址基礎上推出更加便于記憶的字符型訪問標識,即基于IP地址的域名系統。這些域名只能使用63個ASCII字符("a-z","A-Z","0-9","-"). 隨著互聯網在非英語國家的迅猛發展,九十年代末期國際互聯網界提出了將原本只能使用63個ASCII字符的域名,采用本地語言文字來表示,也就是出現了對多語種域名的需求。
1.3 IDN基礎
互聯網上最主要的技術標準組織IETF,在1999年11月,第46屆IETF會議上成立了一個關于多語種域名的愛好小組(BOF),在2000年3月,第47屆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會議上正式成立了多語種域名工作組(IDN Working Group)來研究制定多語種域名的相關技術標準。北京時間2003年3月8日,IETF通過互聯網正式公布了與IDN域名相關的三個標準(RFC3490、RFC3491、RFC3492),至此,經過全球技術專家共同討論且被廣泛接受的多語種域名技術標準最終定稿。 RFC 3490是“Internationalizing Domain Names in Applications (IDNA)”,描述了如何在應用程序中實現支持國際化域名,是IDN的架構性協議文檔;RFC 3491是“Nameprep: A Stringprep Profile for 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s (IDN)”,描述了如何預備一個國際化域名,包括對一個域名字段進行映射、正規化以及禁止性過濾等等操作。RFC 3492是“Punycode: A Bootstring Encoding of Unicode for 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s in Applications (IDNA)”,主要描述了如何在八位的國際化統一碼Unicode和七位ASCII字符(含數字字母)之間進行編碼轉換。這三個標準分別解決了應用程序支持多語種域名的技術框架、多語種域名編碼范圍和預處理方法,以及多語種編碼與多語種域名傳輸編碼之間的轉換算法等問題。它們和RFC3454(國際化字符串預備,Prepara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Strings )共同構成了整個國際化域名的技術體系。
1.4 中文域名簡介
中文域名是IDN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文域名是含有中文的新一代域名,同英文域名一樣,是互聯網上的門牌號碼。中文域名在技術上符合IETF發布的多語種域名國際標準。中文域名屬于互聯網上的基礎服務,注冊后可以對外提供WWW、EMAIL、FTP等應用服務。注冊的中文域名至少需要含有一個中文文字。用戶可以選擇中文、字母(A-Z,a-z,大小寫等價)、數字(0-9)或符號(-)命名中文域名,但最多不超過20個字符。目前有".COM"、".NET"、".CN"、".中國"、".公司"、".網絡"等多種類型的中文域名供注冊。中文域名便于普通老百姓上網,對推動我國信息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