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句話:不符合中國國情去做事是錯誤,而什么事情都要符合中國國情是更大的錯誤。套用這句話的模式,我想說:不摘抄是錯誤,完全摘抄是更大的錯誤!
我們普遍認為,十指靈活并知道鼠標左鍵確定右鍵屬性的人理論上都能建網站,空間商為你解決硬件,百度Google度為你解決軟件,而你把軟件和硬件通過Ctrl C、Ctrl V、鼠標左鍵等簡單的連猴子都可以模擬的操作有機結合起來,一個網站就算建成了,就算有內容了。更進一步,明白百度貼吧可以發貼,百度知道可以回答問題,網站可以用來交換鏈接這個事兒的人就能將流量做到幾百幾千。假如帶有商業色彩的話,知道了網站聯盟是吃的還是喝的,彩信短信是用來做春卷的并且網站流量在幾千的站長都可以在互聯網這個大金礦上分一杯羹。
你有沒有覺得,做網站怎么這么像賣白菜,模式很固定:躉(dun三聲)菜->碼菜->賣菜,然后回家一口唾沫一張紙的數錢,有的人可以喝上星巴克,有的人連早餐奶都舍不得喝。這樣無休止的摘抄商業模式、摘抄內容、摘抄運作、摘抄……有意思么,真正可以發展起來么,能夠吸引住客戶么,百度死了我還能活么,下頓的星巴克在哪里?假如是一味的摘抄,你難道沒有這一連串的疑問么?
在某種程度上的摘抄也許是可行的,或者在某種程度摘抄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精準的對某些問題加以創新的話,也許能夠收到比完全摘抄不知道好多少倍的效果,至少也能比完全摘抄要好出幾倍。我指的“某種程度”并非數量級上的某種程度,抄1篇與抄10篇也許獲得的效果是一樣的。運作模式或者治理手段是可以借鑒并創新的,以此提升自己原有的內容競爭力。或者你可以把一部分用作摘抄的時間拿出來,靜靜地思考一下網站的創新、競爭力、核心價值觀、商業模式、黏度積累、用戶體驗等等一系列圍繞用戶的問題,你會發現,你以前很多做過的事情都是徒勞,而真正要做的正在等你,你需要的就是去做了。
解釋一下我指的“原有的內容競爭力”,這個時代是內容為王的時代,用戶最終關注的不是你網站的運作手段,宣傳效果,它只關注一樣東西,就是內容。在中國互聯網還以娛樂為導向的時期,內容顯得尤其重要,誰也不會再拜讀一本被無數人作踐爛了的“高職高專院校”的School Book,誰也不會關注被更多人唾罵的都快淹死的芙蓉妹妹,更沒有誰會去關注王二麻子,李二剪子何年何月踩在了馬糞上。而越來越多的人更關注鄭淵潔的“正在方便”,趙本山續寫春晚還有即將推出電子雜志的“王朔”胡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人們對精神文明提出的要求需求更高了,所以需要更多具有創新、風尚、引領潮流的原創內容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并且人們對這個需求的質量越來越高。所以,原始的競爭力還應該歸還給“內容”。
最后非要總結的話,引用路甬祥的一句話“要站長巨人的肩膀上去嘗試創新,不要成為馱在巨人肩膀上的懶漢!”
作者:James Yang E-Mail:jamesyang86^gmail.com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