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用網站:在商家(品牌)、目標消費者之間進行匹配,為商家(品牌)提供產品試用、反饋、口碑營銷,為普通消費者之間提供試用產品以及試用心得交流,加深對產品的理解以及導購。
試用產品,主要有兩類:1)如美容、攝影、藥理、醫療等服務類消費;2)護膚、化妝、生活用品等快速消費類產品。
試用網站,我認為是希望通過品牌試用、社區化產品試用(分地域的消費試用、引導,主要為當地的普通商家服務)來達到口碑營銷的目的。
商家(品牌)對于試用服務的訴求
試用網站的存在對于商家(品牌)來說,是合理的,在傳統社會中,商家(品牌)提供產品試用的主要途徑是依靠傳統媒體(報紙、雜志、互聯網廣告)等進 行,而且贈出產品后,很難獲得反饋,也無法有針對性的贈出產品(比如一款豐胸產品贈給了一位50歲的阿姨)。從這個角度來講,試用網站的出現顯得必然!
試用網站相比傳統媒體的優勢
相信專業的力量,既然是試用網站,必然涉及會員系統,網站通過注冊信息搜集會員資料(年齡、工作、所在地、聯系方式、產品訴求等),一是有利于商家(品牌)進行有針對性的提供贈品,二是有利于商家(品牌)回訪、數據分析、試用反饋等。
所以,對于商家來說,節省了很多成本,還提高了效率和數據的科學性。試用網站的優勢很明顯。
消費者對于產品試用的需求&消費者決定了試用網站的必然性?
從歸納用戶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者的主要需求是購物,對于信息的需求也是“導購”類資訊。從長尾理論看來,也只有滿足了大眾消費者的需求,才存在必然性。
導購類資訊如泡泡網(www.pcpop.com),太平洋電腦網(www.pconline.com.cn),名品導購網(www.mpdaogou.com)等網站,這類網站是互聯網解決信息對稱,為消費者提供信息服務的,而且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很必要的,人們購買商品之前,總希望貨比三家,了解商家(品牌)口碑。
而試用網站,我認為只是建立在導購類資訊基礎上的一種附加服務。從消費者心理來講,試用意味著“貪小便宜”,普通消費者對于試用所抱的期望也多是“不拿白不拿”。商家的口碑營銷很難實現。
試用網站的不合理和瓶頸以及想當然!
很難規模化,如果你說“試用網站通過部分消費者的試用活動為廣大消費者提供購買意見!”的話,我認為試用網站很難面面俱到,商家(品牌)的數量決定了其只是小眾需求,數量少,自然用戶少,很難規模化。試用的產品也多是服務類、快消類產品,通常這類商品對于大眾來講,有試用的需求,但不構成一個市場。
從當前的市場規模來看,一方面,少量商家(品牌)期望通過試用得到營銷效果和數據服務,另一方面,少量消費者(貪小便宜)期望獲得大量免費試用。這兩個少量湊在一起,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交匯的一天,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交集太小,并集太大。
在傳統社會中,當消費者對于購物前的信息獲取大部分來自試用的情況下,我認為試用網站的存在才有合理性和順應市場的必然性。可現實卻不是這樣。因為試用是一種軟性的信息需求。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試用網站的存在對于商家(品牌)來說,有必要性,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必要性不大,商家 – 消費者之間的需求點不一致。這種供需關系上的失衡導致這類模式無法實現正太效應,很難良性發展。
那么,試用,這一體驗類消費應該建立在什么的基礎上?
我上面說過,試用對于消費者來講,是在導購服務基礎上的附加服務,用戶對于試用的真實訴求產生于購物的信息對稱。而非試用本身。貪便宜除外!
所以,試用網站應該以導購為主,而且是有針對性的導購,比如針對pc,針對數碼攝影器材,針對美容護膚等,在這個針對性的導購信息基礎上,提供試用服務。
也就是說,試用作為導購服務的一塊,不應該單獨列出來,單獨做沒市場!只有結合導購,有針對性、專業性、建設性的為普通消費者提供導購服務(泡泡網、豆瓣的模式可借鑒),才是合理的。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