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數學,不忘先人
近日在新浪微博關于“數學該滾出高考嗎”的調查顯示,在近10萬名網友當中,居然有7成支持,并吐槽被數學虐過的那些年自己成了“做題機器”。
有人說,天不生數學,萬古如長夜。數學賦予理性以鮮活生命,滌盡有史以來人類的蒙昧和無知,摧毀和構建了諸多宗教教義,給人類思想增加了無盡光輝。歐幾里得第一次提出了認識宇宙的數學設計圖使命,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理性思維應該遵循的規則。“文藝復興”時期,數學成為當時科技革命的旗幟,其主題為“認識宇宙,也認識人類自己”。在牛頓時代,機械唯物決定論成為當時科技革命的指導思想,而微積分則是最主要的武器。在社會數學化的今天,公理化的無窮小微積分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外不少學校很注重培養非數學專業學生的數學素養。如英國律師專業的學生要學習不少數學課程,其原因是經過嚴格數學訓練后,能使人養成一種客觀公正的優良品格,形成一種嚴格、嚴密、準確且精確的思維習慣。美國西點軍校開設了許多較為高深的數學課程,其目的并不在于軍事實踐中直接應用這些數學知識,而是通過嚴格的數學訓練來完善學院個性品質,形成一種嚴謹而又精確的優秀思維習慣,以便能把特殊能力與靈活反應快速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其在未來軍事行動中的反應能力和適應性。
反觀國內,現今不少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精神了解得較為膚淺,對數學的宏觀認識和總體把握較差,不理解數學與諸多文化的融合交匯,甚至誤解為學習數學就是為了做題、應付考試,更不知道“數學理性思維”的文化價值。統計表明,國外奧數競賽獎牌獲得者有許多成為世界頂尖數學家。如俄羅斯近60%的菲爾茲獎獲得者為奧數競賽優勝者。而中國154位奧數競賽優勝者,以數學作為研究職業者僅僅10位左右,且多半在國外發展。
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應注重傳播數學文化、滲透數學思想,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發展并優化其科學思想品質。
數學的完美性在于公理化數學的無矛盾性。數學中不包含相互沖突的矛盾,是誰證明的?公理化的算術系統內部不含有矛盾命題最早是由德國年輕數學家根茨(G.Gentzen,1909-1945)于1936年證明,這時根茨年僅27歲。
然而,很不幸的是,從1937年起,根茨宣誓效忠希特勒,結束了自己的數學生命。
袁萌 3月1日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