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建立數據庫時,建立外鍵,主鍵,索引的文件應該和建表文件分開,而且用的數據文件也分開,并分別放在不同的驅動器上,有利于數據庫的優化。
2. 利用bcp工具
這種工具雖然在sql server7的版本中不推薦使用,但許多數據庫管理員仍很喜歡用它,尤其是用過sql server早期版本的人。bcp有局限性,首先它的界面不是圖形化的,其次它只是在sql server的表(視圖)與文本文件之間進行復制,但它的優點是性能好,開銷小,占用內存少,速度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參考手冊。
3. 利用備份和恢復
先對源數據庫進行完全備份,備份到一個設備(device)上,然后把備份文件復制到目的服務器上(恢復的速度快),進行數據庫的恢復操作,在恢復的數據庫名中填上源數據庫的名字(名字必須相同),選擇強制型恢復(可以覆蓋以前數據庫的選項),在選擇從設備中進行恢復,瀏覽時選中備份的文件就行了。這種方法可以完全恢復數據庫,包括外鍵,主鍵,索引。
4. 直接拷貝數據文件
把數據庫的數據文件(*.mdf)和日志文件(*.ldf)都拷貝到目的服務器,在sql server query analyzer中用語句進行恢復:
  exec sp_attach_db @dbname = 'test', 
  @filename1 = 'd:/mssql7/data/test_data.mdf', 
  @filename2 = 'd:/mssql7/data/test_log.ldf' 
  這樣就把test數據庫附加到sql server中,可以照常使用。如果不想用原來的日志文件,可以用如下的命令: 
  exec sp_detach_db @dbname = 'test' 
  exec sp_attach_single_file_db @dbname = 'test', 
  @physname = 'd:/mssql7/data/test_data.mdf' 
  這個語句的作用是僅僅加載數據文件,日志文件可以由sql server數據庫自動添加,但是原來的日志文件中記錄的數據就丟失了。 
  
  5. 在應用程序中定制 
  可以在應用程序(pb、vb)中執行自己編寫的程序,也可以在query analyzer中執行,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其實是利用一個平臺連接到數據庫,在平臺中用的主要時sql語句,這種方法對數據庫的影響小,但是如果用到遠程鏈接服務器,要求網絡之間的傳輸性能好,一般有兩種語句: 
1> select ... into new_tablename where ... 
2> insert (into) old_tablename select ... from ... where ... 
區別是前者把數據插入一個新表(先建立表,再插入數據),后者是把數據插入已經存在的一個表中,我個人喜歡后者,因為在編程的結構上,應用的范圍上,第二條語句強于前者。 
6. sql server的復制功能
  sql server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復制功能,也是最不易掌握的,具體應用請參考相關資料,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成功進行數據的復制工作,有些條件是必不可少的: 
  1>sql server agent必須啟動,msdtc必須啟動。 
  2>所有要復制的表必須有主鍵。 
  3>如果表中有text或image數據類型,必須使用with log選項,不能使用with no_log選項。 
  另外max text repl size選項控制可以復制的文本和圖像數據的最大規模,超過這個限制的操作將失敗。 
  4>在要進行復制的計算機上,應該至少是隱含共享,即共享名是c$或d$…。 
  5>為sql server代理使用的windows nt帳號不能是一個本地的系統帳號,因為本地的系統帳號不允許網絡存取。 
  6>如果參與復制的服務器在另外的計算機域中,必須在這些域之間建立信任關系。本人從事的工作是數據庫管理員,要維護多臺服務器中的數據庫,經常把某臺服務器中的某個數據庫移動到另外一臺服務器,對數據的移動有些心得體會,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