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的主要是Linux中文件描述符fd與文件指針FILE*互相轉換的相關內容,具體介紹如下。
1.文件描述符fd的定義:文件描述符在形式上是一個非負整數。實際上,它是一個索引值,指向內核為每一個進程所維護的該進程打開文件的記錄表。當程序打開一個現有文件或者創建一個新文件時,內核向進程返回一個文件描述符。在程序設計中,一些涉及底層的程序編寫往往會圍繞著文件描述符展開。但是文件描述符這一概念往往只適用于UNIX、Linux這樣的操作系統。 
2.文件指針FILE定義說明文件指針的一般形式為: 
FILE *指針變量標識符; 
其中FILE應為大寫,它實際上是由系統定義的一個結構,該結構中含有文件名、文件狀態和文件當前位置等信息。在編寫源程序時不必關心FILE結構的細節。
使用系統調用的時候用文件描述符的時候比較多,但是操作比較原始。C庫函數在I/O上提供了一些方便的包裝(比如格式化I/O、重定向),但是對細節的控制不夠。
如果過度依賴其中的一種只會徒增麻煩,所以知道兩者的轉換是很有必要的。FILE*是對fd的封裝
當然,有人會說知道文件路徑的話重新打開就是了,但是這會產生競爭條件(Race Conditions),首先重新打開文件,相當于是2個fd指向同一文件,然后如果在打開的期間文件被刪除了又被新建了一個同名文件,2個fd指向的便是不同的文件。
glibc庫提供了兩個轉換函數fdopen(3)和fileno(3),都是<stdio.h>中的
FILE *fdopen(int fd, const char *mode);
int fileno(FILE *stream);
PS:為了節省篇幅,還是繼續忽略返回值的檢查。
來看看測試吧,是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include <stdio.h>#include <unistd.h>#include <fcntl.h>int main(){  const char* filename = "new.txt";  int fd = open(filename, O_RDWR | O_CREAT, S_IRUSR | S_IWUSR);  FILE* fp = fdopen(fd, "w+");  int fd2 = fileno(fp);  printf("fd=%d | fd2=%d/n", fd, fd2);  fclose(fp);  close(fd);  return 0;}$ gcc test.c $ ./a.out fd=3 | fd2=3
參考fileno手冊:
The function fileno() examines the argument stream and returns its integer descriptor.
FILE是對fd的封裝,fileno()是直接取得被封裝的fd,因此并未創建新的fd指向該文件。
參考fdopen手冊:
The fdopen() function associates a stream with the existing file descriptor, fd. The mode of
the stream (one of the values "r", "r+", "w", "w+", "a", "a+")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mode of the file descriptor.
fdopen()是講流(FILE對象)與已存在的文件描述符fd進行關聯,因此也是未創建新的fd。值得注意的是,FILE指針的模式(mode)必須與文件描述符的模式兼容。
關于mode參數先擱置會兒,目前我們知道的是,使用fileno和fdopen進行轉換,都是在原有的fd上進行操作,并未產生新的fd。那么,再次審視剛才的代碼,是否發現了問題?
我們來檢查下close(fd)的返回值,把close(fd)改成下列代碼
  if (-1 == close(fd)) {    perror("close");    exit(1);  }$ gcc test.c $ ./a.out close: Bad file descriptor
沒錯,fclose在關閉文件指針的時候,內部其實也關閉了文件描述符(否則資源就泄露了),既然這里fp內部的文件描述符和fd是同一個,當fp被關閉時,fd也被關閉了,再次關閉fd就會出現“損壞的文件描述符”錯誤。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