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數據庫 > MySQL > 正文

重新學習Mysql數據庫5 依據MySQL索引原理進行分析與優化

2024-07-24 12:34:44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一位阿里 Java 工程師的技術小站。作者黃小斜,專注 Java 相關技術:SSM、SpringBoot、MySQL、分布式、中間件、集群、Linux、網絡、多線程,偶爾講點Docker、ELK,同時也分享技術干貨和學習經驗,致力于Java全棧開發!
 
  重新學習Mysql數據庫5:根據MySQL索引原理進行分析與優化
 
  一:Mysql原理與慢查詢
  MySQL憑借著出色的性能、低廉的成本、豐富的資源,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首選關系型數據庫。雖然性能出色,但所謂“好馬配好鞍”,如何能夠更好的使用它,已經成為開發工程師的必修課,我們經常會從職位描述上看到諸如“精通MySQL”、“SQL語句優化”、“了解數據庫原理”等要求。我們知道一般的應用系統,讀寫比例在10:1左右,而且插入操作和一般的更新操作很少出現性能問題,遇到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還是一些復雜的查詢操作,所以查詢語句的優化顯然是重中之重。
 
  本人從13年7月份起,一直在美團核心業務系統部做慢查詢的優化工作,共計十余個系統,累計解決和積累了上百個慢查詢案例。隨著業務的復雜性提升,遇到的問題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匪夷所思。本文旨在以開發工程師的角度來解釋數據庫索引的原理和如何優化慢查詢。
 
  一個慢查詢引發的思考
  selectcount(*)fromtaskwherestatus=2 and operator_id=20839 and operate_time>1371169729 and operate_time<1371174603 and type=2;
  系統使用者反應有一個功能越來越慢,于是工程師找到了上面的SQL。
  并且興致沖沖的找到了我,“這個SQL需要優化,給我把每個字段都加上索引”
  我很驚訝,問道“為什么需要每個字段都加上索引?”
  “把查詢的字段都加上索引會更快”工程師信心滿滿
  “這種情況完全可以建一個聯合索引,因為是最左前綴匹配,所以operate_time需要放到最后,而且還需要把其他相關的查詢都拿來,需要做一個綜合評估。”
  “聯合索引?最左前綴匹配?綜合評估?”工程師不禁陷入了沉思。
  多數情況下,我們知道索引能夠提高查詢效率,但應該如何建立索引?索引的順序如何?許多人卻只知道大概。其實理解這些概念并不難,而且索引的原理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
 
  MySQL索引原理
  索引目的
  索引的目的在于提高查詢效率,可以類比字典,如果要查“mysql”這個單詞,我們肯定需要定位到m字母,然后從下往下找到y字母,再找到剩下的sql。如果沒有索引,那么你可能需要把所有單詞看一遍才能找到你想要的,如果我想找到m開頭的單詞呢?或者ze開頭的單詞呢?是不是覺得如果沒有索引,這個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索引原理
  除了詞典,生活中隨處可見索引的例子,如火車站的車次表、圖書的目錄等。它們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不斷的縮小想要獲得數據的范圍來篩選出最終想要的結果,同時把隨機的事件變成順序的事件,也就是我們總是通過同一種查找方式來鎖定數據。
  數據庫也是一樣,但顯然要復雜許多,因為不僅面臨著等值查詢,還有范圍查詢(>、<、between、in)、模糊查詢(like)、并集查詢(or)等等。數據庫應該選擇怎么樣的方式來應對所有的問題呢?我們回想字典的例子,能不能把數據分成段,然后分段查詢呢?最簡單的如果1000條數據,1到100分成第一段,101到200分成第二段,201到300分成第三段......這樣查第250條數據,只要找第三段就可以了,一下子去除了90%的無效數據。但如果是1千萬的記錄呢,分成幾段比較好?稍有算法基礎的同學會想到搜索樹,其平均復雜度是lgN,具有不錯的查詢性能。但這里我們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復雜度模型是基于每次相同的操作成本來考慮的,數據庫實現比較復雜,數據保存在磁盤上,而為了提高性能,每次又可以把部分數據讀入內存來計算,因為我們知道訪問磁盤的成本大概是訪問內存的十萬倍左右,所以簡單的搜索樹難以滿足復雜的應用場景。
 
  磁盤IO與預讀
  前面提到了訪問磁盤,那么這里先簡單介紹一下磁盤IO和預讀,磁盤讀取數據靠的是機械運動,每次讀取數據花費的時間可以分為尋道時間、旋轉延遲、傳輸時間三個部分,尋道時間指的是磁臂移動到指定磁道所需要的時間,主流磁盤一般在5ms以下;旋轉延遲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磁盤轉速,比如一個磁盤7200轉,表示每分鐘能轉7200次,也就是說1秒鐘能轉120次,旋轉延遲就是1/120/2 = 4.17ms;傳輸時間指的是從磁盤讀出或將數據寫入磁盤的時間,一般在零點幾毫秒,相對于前兩個時間可以忽略不計。那么訪問一次磁盤的時間,即一次磁盤IO的時間約等于5+4.17 = 9ms左右,聽起來還挺不錯的,但要知道一臺500 -MIPS的機器每秒可以執行5億條指令,因為指令依靠的是電的性質,換句話說執行一次IO的時間可以執行40萬條指令,數據庫動輒十萬百萬乃至千萬級數據,每次9毫秒的時間,顯然是個災難。下圖是計算機硬件延遲的對比圖,供大家參考:
  重新學習Mysql數據庫5:根據MySQL索引原理進行分析與優化
  考慮到磁盤IO是非常高昂的操作,計算機操作系統做了一些優化,當一次IO時,不光把當前磁盤地址的數據,而是把相鄰的數據也都讀取到內存緩沖區內,因為局部預讀性原理告訴我們,當計算機訪問一個地址的數據的時候,與其相鄰的數據也會很快被訪問到。每一次IO讀取的數據我們稱之為一頁(page)。具體一頁有多大數據跟操作系統有關,一般為4k或8k,也就是我們讀取一頁內的數據時候,實際上才發生了一次IO,這個理論對于索引的數據結構設計非常有幫助。
 
  索引的數據結構
  前面講了生活中索引的例子,索引的基本原理,數據庫的復雜性,又講了操作系統的相關知識,目的就是讓大家了解,任何一種數據結構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會有它的背景和使用場景,我們現在總結一下,我們需要這種數據結構能夠做些什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每次查找數據時把磁盤IO次數控制在一個很小的數量級,最好是常數數量級。那么我們就想到如果一個高度可控的多路搜索樹是否能滿足需求呢?就這樣,b+樹應運而生。
 
  詳解b+樹
  重新學習Mysql數據庫5:根據MySQL索引原理進行分析與優化
  如上圖,是一顆b+樹,關于b+樹的定義可以參見 B+樹,這里只說一些重點,淺藍色的塊我們稱之為一個磁盤塊,可以看到每個磁盤塊包含幾個數據項(深藍色所示)和指針(黃色所示),如磁盤塊1包含數據項17和35,包含指針P1、P2、P3,P1表示小于17的磁盤塊,P2表示在17和35之間的磁盤塊,P3表示大于35的磁盤塊。真實的數據存在于葉子節點即3、5、9、10、13、15、28、29、36、60、75、79、90、99。非葉子節點只不存儲真實的數據,只存儲指引搜索方向的數據項,如17、35并不真實存在于數據表中。
 
  b+樹的查找過程
  如圖所示,如果要查找數據項29,那么首先會把磁盤塊1由磁盤加載到內存,此時發生一次IO,在內存中用二分查找確定29在17和35之間,鎖定磁盤塊1的P2指針,內存時間因為非常短(相比磁盤的IO)可以忽略不計,通過磁盤塊1的P2指針的磁盤地址把磁盤塊3由磁盤加載到內存,發生第二次IO,29在26和30之間,鎖定磁盤塊3的P2指針,通過指針加載磁盤塊8到內存,發生第三次IO,同時內存中做二分查找找到29,結束查詢,總計三次IO。真實的情況是,3層的b+樹可以表示上百萬的數據,如果上百萬的數據查找只需要三次IO,性能提高將是巨大的,如果沒有索引,每個數據項都要發生一次IO,那么總共需要百萬次的IO,顯然成本非常非常高。
 
  b+樹性質
  1.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IO次數取決于b+數的高度h,假設當前數據表的數據為N,每個磁盤塊的數據項的數量是m,則有h=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宁国市| 阳曲县| 宣化县| 韶关市| 德江县| 罗平县| 林周县| 通榆县| 文水县| 枣强县| 台南县| 甘泉县| 牡丹江市| 石门县| 揭东县| 梅河口市| 韶山市| 永康市| 镇巴县| 福海县| 信丰县| 鹤庆县| 玛曲县| 象山县| 永德县| 镇坪县| 若尔盖县| 壶关县| 英山县| 揭阳市| 建德市| 阳城县| 永昌县| 东港市| 玛多县| 剑河县| 仪陇县| 洱源县| 陆川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