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貪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在軟件廠商身上,當一款產品在一個平臺做出一些影響力后,就希望能夠將這一優勢滲透到其他平臺。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有些人成功了,真的吃掉了大象,而有一些卻慘遭橫死,被大象踩了個稀爛。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平臺移植那些遭遇尷尬的軟件應用。
敢問路在何方:手機QQ
首先就說說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手機QQ,可以說手機QQ在之前一直順風順水,得益于QQ用戶的龐大基數,手機QQ仍然擁有眾多的忠實用戶——直到微信的出現。這個同是出自騰訊的手機應用將手機QQ丟到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境地。
手機QQ的失敗不能單純的從用戶數量上來看,因為這么看的話,擁有超過5億活躍用戶的手機QQ能把僅有1億多活躍用戶(總用戶超過3億)的微信甩出幾條街。然而手機QQ顯然在移動平臺的發展路線上迷茫了,這個從傳統桌面平臺過來的軟件思路并不如微信清晰。
手機QQ越來越像微信
縱觀手機QQ的各項功能,我們會發現其盡力將原有的各項功能強行植入移動端,這種老式的桌面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QQ在新平臺上的發展。反觀微信,輕度的聊天功能、搖一搖、對講機、二維碼掃描等等都緊緊地貼合著移動平臺的用戶習慣。
微信的成功有目共睹
當然手機QQ團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結果卻是有史以來的最尷尬的一次改版事件,取消在線狀態、取消退出鍵這些激進的做法又是不顧用戶群體強行模仿微信的表現,而最終換來的是90%以上一星評價的回應,最后又被迫打回原版。
歷史最差評價
就在手機QQ處于不尷不尬的境地的同時,微信卻玩得風生水起,公眾賬號不斷地發掘著這個新平臺的新玩法,最近的消息還顯示公眾賬號已經加入了在線支付功能,微信又有了成為電商的可能。
手機QQ至今路在何方,恐怕是整個團隊仍需繼續思考的問題,移動這條路還能不能走下去?
注定的結局:米聊PC版
就像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描述的一樣,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在外面的人又想進來,如果說QQ探索移動之路有些自討苦吃,那么米聊尋求桌面平臺機遇的行為就又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場的讀者有多少人知道米聊推出了PC版,又有多少人想用?
米聊PC版
米聊從移動平臺發家,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個被用戶熟知的語音社交工具,在初期以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吸收了不少忠實用戶。而就在去年,米聊推出PC版,希望能夠在桌面平臺獲得與QQ一戰的機會。
然而事實證明,PC版米聊充其量只是移動米聊的附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成熟的服務。PC版米聊打的是與QQ相反的簡單牌,希望通過純粹的即時通信服務打動用戶。然而對于桌面平臺來說,功能多并不算累贅,應該這個平臺本身有這樣的能力承載更多的內容,過于簡單不等于簡潔,而是簡陋。
PC平臺有承載更多功能的能力
其實米聊和手機QQ也算是同病相憐,遇到了微信這個后來攪局者,只是微信好歹還算是QQ自家的兄弟(盡管關系不太好),而米聊的移動用戶也逐步被微信蠶食,難道以后就只能賣手機了么?
滑鐵盧之戰:Facebook Home
為了搶占移動端的用戶,Facebook推出了桌面應用“Facebook Home”,不過這一應用并沒有得到用戶的正面反饋。與此同時,與HTC合作推出的Facebook Home手機也銷售慘淡。
從現在的情況看來,Facebook Home已經被用戶拋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就是扼殺了Android手機原本的高自由度,過分的弱化了第三方應用的主要性,從而突顯自身的內容。
Facebook Home
可以說Facebook Home的誕生原因就注定了這是一款悲劇性的產品,目前用戶將越來越多的精力從Facebook轉移到其他應用上,Facebook決定開發一款定制系統來盡可能地將用戶束縛在Facebook的各類服務上。然而這正是Facebook Home的死因。
面對Facebook Home桌面,Facebook已經在開發新的版本,可以說這是一個精簡版,而精簡之后的版本將于一般的桌面UI沒有太大區別了,這也意味著Facebook已經偏離最初的軌道了。那么這款桌面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僅僅是用戶另一個可供選擇的備胎?
扎少需要新的對策
事實上,移動平臺一直是Facebook的短板,Facebook Home就是其一項重要的對策,但現在看來依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Facebook肯定不會放棄移動互聯網市場,也表示不會拋棄Facebook Home,我們就期待Facebook下一步的動作吧。
大作也悲?。簷C械迷城
其實不僅僅是軟件應用,游戲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款原本出色的游戲在移植到一個新的平臺上時也往往會遭冷遇,比如《機械迷城》。
這款當年拿獎拿到手軟的獨立PC大作不管是游戲質量還是口碑上都獲得了大豐收,而就在去年《機械迷城》登陸了Android平臺,算是進入移動領域。但是結果卻是反響平平,屬于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機械迷城
可以看到Android版的《機械迷城》同樣保持了高質量,在Google Play中的評價也達到了四星半的高分,但這款游戲卻始終沒有大熱起來。與《憤怒的小鳥》和《水果忍者》這樣的游戲相比,《機械迷城》明顯更具有大作氣質和誠意,但實際情況卻遠遠不如前兩者。
難度過高或造成不夠親民
究其原因,作為冒險解謎類游戲的《機械迷城》在玩法上與PC版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就意味著這屬于一款深度游戲,對于移動平臺休閑碎片式的游戲節奏來說的確過于緊張況且《機械迷城》還算是難度較高的游戲之一。
由此可見,像重度AVG類型的游戲并不特別適合移動平臺,不同的平臺等于不同的環境,當移植一款應用或游戲時,一沉不變是難以迅速適應新平臺的。
“醬油”的存在:Safari for Windows
同樣是一款瀏覽器軟件,Windows平臺的Safari簡直可以說就是自尋死路。作為蘋果Mac OS X平臺的官方瀏覽器,Safari在與其對立的Windows平臺注定是一個醬油角色。
本來,在用戶的印象中,Safari就是蘋果系統瀏覽器的代名詞,甚至有些人至今都不知道Safari推出過Windows版。對于習慣了IE、Chrome、Firefox這些傳統PC平臺瀏覽器的用戶來說,Safari實在沒有什么能激發人們興趣的地方。
最新一版還是去年5月的
而事實情況也似乎在說明蘋果已經放棄了這一平臺Safari的開發,目前最新的一次版本更新還是在去年的5月,所以這一款移植產品應該也算是就此結束了。
與此同時,蘋果自家的平臺正是風生水起的時候,完全也沒有必要來討好Windows平臺用戶,努力做好自己的平臺產品就夠了。
最新的Mac版Safari
所以在這屆WWDC上,最新的Safari(當然是Mac版和iOS版)也頗有亮點,帶來了全屏界面、智能搜索框,改進了收藏夾和標簽體驗,增加了家長控制和iCloud鑰匙串功能。App nav技術也帶來更高的運行速度和功耗減免。
最后說一句,盡管Safari移植Windows的產品很失敗,但就這樣份額也超過了Opera,看來還有更醬油的存在。
時過境遷:千千靜聽
下面這款軟件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能算是失敗的移植,因為不管是桌面版還是移動版,千千靜聽現在的地位都已經越來越邊緣,那個在單機時代與Foobar有一拼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千千靜聽的流行或多或少得益于它那些充滿想象力的皮膚,以及歌詞顯示功能,在那個上網并不是很方便的年代,這些功能無疑為千千靜聽贏得了大量的用戶。
曾經的千千靜聽
然而當互聯網普及以后,音樂播放器開始逐漸向用戶提供在線音樂轉變,單純的播放工具已經難以實現用戶的基本需求,畢竟在電腦中播放的音樂也基本都來自于互聯網。再后來牽扯到音樂版權方面的問題,千千靜聽也沒有選擇去趟這灘渾水,但也因此漠落下來。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千千靜聽也是推出了相應的移動版本,但現在還記得這個品牌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大家知道的都是從塞班平臺火起來的天天動聽,以及PC平臺很強勢的QQ音樂、酷狗音樂。
千千靜聽Android版
在最新的某應用市場下載榜上,天天動聽的總下載量已經超過了2100萬,而千千靜聽只有60萬,可以說屬于千千靜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強者的不甘:百度地圖
有時候從老大的位置一下成為萬年老二是一件讓人很痛苦的事,甚至有時候連這些都做不到那就更痛苦了。對于百度地圖這樣一個在網頁端傲視群雄的地圖服務來說,在移動版被壓制得幾乎翻不了身就是這樣一種情境。
網頁地圖地位無可撼動
百度地圖在網頁端的地位無需贅言,但是在移動端面對高德卻始終有一種使不出力的感覺。而在功能上、在服務商,百度地圖提供的并不比高德差,這就更加讓人郁悶了,因為完全無從下手。
或許是因為高德較早的進入了移動領域,或許是高德是圖資提供商,亦或許是高德更加專注于地圖領域,百度地圖在網頁端威風八面的形象始終無法在移動領域復制。
萬年老二的不甘
其實說實話,百度地圖的移植已經算是很成功了,能在后來這個多年的情況下拿下業界第二的成績實屬讓人驚詫,但這是對一般的公司而言。對于百度這樣的公司,這樣在桌面稱王稱霸的地圖品牌,在移動平臺被別人壓一頭總是有種怪怪的感覺。
當然百度地圖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出奇招,比如像SOSO地圖一樣推出街景模式,或是弄個在線預訂支付飯店功能等等,其實想要怎么玩還有很多路子的。
固步自封的產物:新浪新聞
一個巨頭如果常年不思進取,那么結果必然是坐吃山空,比如說新浪。作為互聯網新聞曾經最大的根據地,作為手機wap時代出鏡率最高的移動新聞閱讀站,新浪新聞在進入智能時代之后只能用“混吃等死”四個字來形容。
在移動閱讀已經進入聚合類為主導的情況下,新浪新聞傳統的新聞閱讀模式實是還停留在Web 1.0時代,而就應用本身來說也沒有任何亮點,所有的功能都極其平庸,這很難讓人們激起使用的興趣。
毫無亮點的App
同時在內容方面,僵化的新聞內容完全無法與網易新聞相比,而網易在傳統的新聞閱讀之外還推出了聚合類閱讀應用網易云閱讀??梢哉f新浪新聞不管是在形式上、功能上還是內容上都已經脫離了當前用戶的需求。
事實上,整個新浪目前都處于一個過度僵化的狀態,甚至連微博也僅只是表面上的風光,卻找不到任何靈活的、有創意、有希望的盈利模式和出路。這或許預期超量級的體量有關,但如此巨頭混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在讓人扼腕。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