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hell下提到終端的顏色的時候不得不提到幾個提示符變量:
PS1:默認提示符,也就是遠程登上系統之后,打開終端,我們天天見到的那個熟悉的提示符;
[root@vps ~]$echo $PS1
[/u@/h /W]$
PS2:就是我們命令一行寫不完在我們命令行下我們打上”/”,另起一行所顯示的那個;
[root@vps ~]$echo “hello” /
> “world”
hello world
[root@vps ~]$echo $PS1
[/u@/h /W]$
PS3:就是我們在shell腳本中要用select的時候顯示的那個;
[root@vps tmp]$bash select.sh
1) perl
2) php
3) python
4) shell
5) exit
#? 1
I like perl
#?
默認是”#?”,呵呵,我們在腳本中改變一下
[root@vps tmp]$bash select.sh
1) perl
2) php
3) python
4) shell
5) exit
Select a script language (1-4): 3
xiangjun like python
Select a script language (1-4):
變了吧,哈哈。
PS4:我們調試shell腳本我們會bash -x myscripts.sh (或者在腳本中set -x)那個提示符;
就是那個”+”了,我們重置下;
好了,回憶了一些基礎知識之后,回到我們的話題上來:,我們以PS1為例說明一下:
那這個變量是在哪里設置的呢?在我們目前的redhat(當然包括centos了)是在/etc/bashrc文件中的:
[ "$PS1" = "http://s-//v///$ " ] && PS1=”[/u@/h /W]//$ ”
那這些/w /u 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分別如下:
/d :代表日期,格式為weekday month date,例如:”Mon Aug 1″
/H :完整的主機名稱。例如:我的機器名稱為:fc4.linux,則這個名稱就是fc4.linux
/h :僅取主機的第一個名字,如上例,則為fc4,.linux則被省略
/t :顯示時間為24小時格式,如:HH:MM:SS
/T :顯示時間為12小時格式
/A :顯示時間為24小時格式:HH:MM
/u :當前用戶的賬號名稱
/v :BASH的版本信息
/w :完整的工作目錄名稱。家目錄會以 ~代替
/W :利用basename取得工作目錄名稱,所以只會列出最后一個目錄
/# :下達的第幾個命令
/$ :提示字符,如果是root時,提示符為:# ,普通用戶則為:$
我們可以自由的發揮我們的默認提示符該是什么樣子了,下面不要偏離我們的主題,我們的主題是顏色;
那么它的語法是什么呢?
/e[ ――表示顏色的提示的起始位置
x;ym ――表示顏色的代碼。顏色的代碼在下面有說明(當然可以連著寫多個,之間用";"分開,比如 1;5;35m)
/e[m ――表示代顏色的提示的結束位置
x的取值為:
0 OFF
1 高亮顯示
4 underline
5 閃爍
7 反白顯示
8 不可見
y的取值:
前景 背景 顏色
---------------------------------------
30 40 黑色
31 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山县|
竹溪县|
修文县|
伊春市|
六盘水市|
栾川县|
桂平市|
衢州市|
长沙县|
黄陵县|
宁河县|
乌拉特前旗|
精河县|
交城县|
盐边县|
黔江区|
镇宁|
古交市|
同心县|
黄梅县|
元朗区|
嵊泗县|
合作市|
江山市|
福建省|
永顺县|
开江县|
河西区|
平谷区|
白银市|
马鞍山市|
牡丹江市|
汶川县|
长葛市|
石首市|
山阳县|
阜城县|
上虞市|
汝阳县|
和林格尔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