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
在Python中,對于一個對象的屬性訪問,我們一般采用的是點(.)屬性運算符進行操作。例如,有一個類實例對象foo,它有一個name屬性,那便可以使用foo.name對此屬性進行訪問。一般而言,點(.)屬性運算符比較直觀,也是我們經常碰到的一種屬性訪問方式。
python的提供一系列和屬性訪問有關的特殊方法: __get__ , __getattr__ , __getattribute__ , __getitem__ 。本文闡述它們的區別和用法。
屬性的訪問機制
一般情況下,屬性訪問的默認行為是從對象的字典中獲取,并當獲取不到時會沿著一定的查找鏈進行查找。例如 a.x 的查找鏈就是,從 a.__dict__['x'] ,然后是 type(a).__dict__['x'] ,再通過 type(a) 的基類開始查找。
若查找鏈都獲取不到屬性,則拋出 AttributeError 異常。
__getattr__ 方法
__getattr__函數的作用: 如果屬性查找(attribute lookup)在實例以及對應的類中(通過__dict__)失敗, 那么會調用到類的__getattr__函數, 如果沒有定義這個函數,那么拋出AttributeError異常。由此可見,__getattr__一定是作用于屬性查找的最后一步,兜底。
這個方法是當對象的屬性不存在是調用。如果通過正常的機制能找到對象屬性的話,不會調用 __getattr__ 方法。
class A: a = 1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print('__getattr__ call') return itemt = A()print(t.a)print(t.b)# output1__getattr__ callb__getattribute__ 方法
這個方法會被無條件調用。不管屬性存不存在。如果類中還定義了 __getattr__ ,則不會調用 __getattr__() 方法,除非在 __getattribute__ 方法中顯示調用 __getattr__() 或者拋出了 AttributeError 。
class A: a = 1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print('__getattribute__ call') raise AttributeError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print('__getattr__ call') return itemt = A()print(t.a)print(t.b)所以一般情況下,為了保留 __getattr__ 的作用, __getattribute__() 方法中一般返回父類的同名方法: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return 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使用基類的方法來獲取屬性能避免在方法中出現無限遞歸的情況。
__get__ 方法
這個方法比較簡單說明,它與前面的關系不大。
如果一個類中定義了 __get__() , __set__() 或 __delete__() 中的任何方法。則這個類的對象稱為描述符。
class Descri(object): def __get__(self, obj, type=None): print("call get") def __set__(self, obj, value): print("call set")class A(object): x = Descri()a = A()a.__dict__['x'] = 1 # 不會調用 __get__a.x # 調用 __get__如果查找的屬性是在描述符對象中,則這個描述符會覆蓋上文說的屬性訪問機制,體現在查找鏈的不同,而這個行文也會因為調用的不同而稍有不一樣:
__getitem__ 方法
這個調用也屬于無條件調用,這點與 __getattribute__ 一致。區別在于 __getitem__ 讓類實例允許 [] 運算,可以這樣理解:
class A(object): a = 1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print('__getitem__ call') return itemt = A()print(t['a'])print(t['b'])如果僅僅想要對象能夠通過 [] 獲取對象屬性可以簡單的:
def __getitem(self, item): return 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總結
當這幾個方法同時出現可能就會擾亂你了。我在網上看到一份示例還不錯,稍微改了下:
class C(object): a = 'abc'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args, **kwargs): print("__getattribute__() is called") return 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 *args, **kwargs) # return "haha" def __getattr__(self, name): print("__getattr__() is called ") return name + " from getattr"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print("__get__() is called", instance, owner) return self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print('__getitem__ call') return 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def foo(self, x): print(x)class C2(object): d = C()if __name__ == '__main__': c = C() c2 = C2() print(c.a) print(c.zzzzzzzz) c2.d print(c2.d.a) print(c['a'])可以結合輸出慢慢理解,這里還沒涉及繼承關系呢??傊?,每個以 __ get 為前綴的方法都是獲取對象內部數據的鉤子,名稱不一樣,用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只有在實踐中理解它們,才能真正掌握它們的用法。
好了,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學習價值,如果有疑問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謝謝大家對VEVB武林網的支持。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