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學院 > 常見問題 > 正文

計算機網絡_學習筆記概述

2019-12-24 02:42:50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作者:hcbbt

計算機網絡_學習筆記概述
 
 
 
1、計算機網絡向用戶提供的兩個最重要的功能:(1)連通性;(2)共享
 
2、網絡、互聯網以及因特網
 
(1)網絡(network):由若干結點(node)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鏈路(link)組成。結點可以是計算機、集線器、交換機和路由器等。
 
(2)互聯網:將網絡和網絡通過路由器互連起來。因而也是“網絡的網絡”。
 
(3)因特網(Internet):世界上最大的互連網絡。主機(host)是指連接在因特網上的計算機。
 
     綜上:網絡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而因特網則把許多網絡連接在一起。 
 
3、因特網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絡 ARPANET 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1983 年 TCP/IP 協議成為 ARPANET 上的標準協議。
 
     第二階段:建成三級結構的因特網:主干網、地區網和校園網(或企業網)。
 
     第三階段:形成多層次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因特網服務提供者)結構的因特網
 
4、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區別:
 
     internet:通用名詞,它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絡互連而成的網絡。
 
     Internet:專用名詞,它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特定計算機網絡,它采用 TCP/IP 協議族作為通信的規則,且其前身是美國的 ARPANET。
 
5、制訂因特網的正式標準要經過 以下的四個階段:因特網草案(非RFC文檔),建議標準,草案標準,因特網標準
 
5、因特網的組成:
 
     (1)邊緣部分,用戶直接使用,用來進行通信(傳送數據、音頻或視頻)和資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邊緣部分,稱端系統(end system))組成。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6、在網絡邊緣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劃分為兩大類:
 
     (1)客戶服務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客戶是服務的請求方,服務器是服務的提供方)
 
     (2)對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對等連接中的每一個主機既是客戶又同時是服務器。)
 
7、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絡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8、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建立連接,通話, 釋放連接。在通話時,兩用戶間占用端到端的資源,而由于絕大部分時間線路是空閑的,所以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
 
9、分組交換:
 
     ① 報文(message):要發送的整塊數據。
 
     ② 首部(header):由必要地控制信息組成。
 
     ③ 分組(packet):首部,又稱包+數據段(由報文劃分而來)。    
 
     ④ 分組交換采用存儲轉發技術,即收到分組——儲存分組——查找路由(路由選擇協議)——轉發分組。
 
     ⑤ 優點:高效、靈活、迅速、可靠;缺點:時延、開銷。
 
10、不同范圍的網絡
 
     (1)廣域網 WAN(Wide Area Network):因特網的核心部分。
 
     (2)城域網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很多采用以太網技術。
 
     (3)局域網 LAN(Local Area Network)
 
     (4)個人區域網 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11、從網絡的使用者進行分類:公用網,專用網
 
12、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1)速率:b/s(bps)。如100M以太網,實際是指100Mb/s。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
 
     (2)帶寬: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速率。
 
     (3)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其絕對上限值等于帶寬。
 
     (4)時延(delay或latency):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絡(或鏈路)的一段傳送到另一端的時間。也稱延遲。
 
         ① 發送時延: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也成傳輸時延。
 
             發送時延 = 數據幀長度(b) / 信道帶寬(b/s)
 
         ② 傳播時延:電磁波在信道中傳輸一定距離所需劃分的時間。
 
              傳播時間 = 信道長度(m) / 傳輸速率(m/s)
 
         ③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處理收到的分組所花費的時間。
 
         ④ 排隊時延:分組在輸入隊列中等待處理的時間加上其在輸出隊列中等待轉發的時間。
 
           綜上: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注:對于高速網絡鏈路,提高的是發送速率而不是傳播速率。
 
     (5)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 * 帶寬。表示鏈路的容量。
 
     (6)往返時間RTT: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發收到接收方的確認為止,所花費的時間。
 
     (7)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幾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而信道或網絡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當前時延=空閑時時延/(1-利用率)
 
13、請注意:帶寬單位k,M,G,T的單位相差為10^3,在計算機界是2^10。(剛開始我還挺郁悶的 = =)
 
14、網絡協議(network protocol),簡稱為協議,是為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
 
15、網絡協議的組成要素:
 
     (1)語法: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
 
     (2)語義: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同步: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16、各層的功能: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裝、復用和分用、連接建立和釋放
 
17、體系結構(architecture)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實現(implementation)是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前提下用何種硬件或軟件完成這些功能的問題。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
 
18、TCP/IP 是四層的體系結構:應用層、運輸層、網際層和網絡接口層(沒有具體內容)。
 
19、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從下向上):
 
     (1)物理層主要負責在物理線路上傳輸原始的二進制數據;
 
     (2)數據鏈路層主要負責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
 
     (3)網絡層主要負責創建邏輯鏈路,以及實現數據包的分片和重組,實現擁塞控制、網絡互連等功能;
 
     (4)運輸層負責向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實現流量控制以及差錯控制;
 
     (5)應用層為應用程序提供了網絡服務。
 
 
 
20、實體(entity) 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21、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即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看見下面的協議。
 
22、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通信的規則。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接口提供的。
 
23、同一系統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稱為服務訪問點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24、協議必須把所有不利的條件事先都估計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临邑县| 赤壁市| 屏南县| 涞水县| 江城| 镇平县| 鄂温| 扶沟县| 阿图什市| 双流县| 塔河县| 侯马市| 天祝| 家居| 谷城县| 阳谷县| 客服| 辰溪县| 巴南区| 泉州市| 安图县| 博罗县| 三原县| 共和县| 云南省| 滕州市| 宝兴县| 讷河市| 沛县| 军事| 仪陇县| 苏尼特左旗| 天等县| 社会| 桓仁| 清涧县| 宁津县| 微山县| 赣榆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