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編程 > Python > 正文

從源碼解析Python的Flask框架中request對象的用法

2019-11-25 16:45:52
字體:
供稿:網(wǎng)友

from flask import request
Flask 是一個人氣非常高的Python Web框架,筆者也拿它寫過一些大大小小的項目,F(xiàn)lask 有一個特性我非常的喜歡,就是無論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想要獲取當(dāng)前的request對象,只要 簡單的:
從當(dāng)前request獲取內(nèi)容:

  • method: 起始行,元數(shù)據(jù)
  • host: 起始行,元數(shù)據(jù)
  • path: 起始行,元數(shù)據(jù)
  • environ: 其中的 SERVER_PROTOCOL 是起始行,元數(shù)據(jù)
  • headers: 頭,元數(shù)據(jù)
  • data: body, 元數(shù)據(jù)
  • remote_addr: 客戶端地址
  • args: 請求鏈接中的參數(shù)(GET 參數(shù)),解析后
  • form: form 提交中的參數(shù),解析后
  • values: args 和 forms 的集合
  • json: json 格式的 body 數(shù)據(jù),解析后
  • cookies: 指向 Cookie 的鏈接

Request 對象對參數(shù)的分類很細,注意 args, form, valeus, json 的區(qū)別。當(dāng)然最保險也最原始的方式就是自己去解析 data。

另一個需注意的地方是某些屬性的類型,并不是 Python 標準的 dict ,而是 MultiDict 或者 CombinedMultiDict。這是為了應(yīng)對 HTTP 協(xié)議中參數(shù)都是可重復(fù)的這點而做的設(shè)定。因此取值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對象的特性,比如 .get() 和 .get_list() 方法返回的東西是不同的。
非常簡單好記,用起來也非常的友好。不過,簡單的背后藏的實現(xiàn)可就稍微有一些復(fù)雜了。 跟隨我的文章來看看其中的奧秘吧!

兩個疑問?
在我們往下看之前,我們先提出兩個疑問:

疑問一 : request ,看上去只像是一個靜態(tài)的類實例,我們?yōu)槭裁纯梢灾苯邮褂胷equest.args 這樣的表達式來獲取當(dāng)前request的args屬性,而不用使用比如:

from flask import get_request# 獲取當(dāng)前requestrequest = get_request()get_request().args

這樣的方式呢?flask是怎么把request對應(yīng)到當(dāng)前的請求對象的呢?

疑問二 : 在真正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中,同一個工作進程下面可能有很多個線程(又或者是協(xié)程), 就像我剛剛所說的,request這個類實例是怎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正常工作的呢?

要知道其中的秘密,我們只能從flask的源碼開始看了。

源碼,源碼,還是源碼
首先我們打開flask的源碼,從最開始的__init__.py來看看request是怎么出來的:

# File: flask/__init__.pyfrom .globals import current_app, g, request, session, _request_ctx_stack# File: flask/globals.pyfrom functools import partialfrom werkzeug.local import LocalStack, LocalProxydef _lookup_req_object(name):  top = _request_ctx_stack.top  if top is None:    raise RuntimeError('working outside of request context')  return getattr(top, name)# context locals_request_ctx_stack = LocalStack()request = 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

我們可以看到flask的request是從globals.py引入的,而這里的定義request的代碼為 request = 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 , 如果有不了解 partial是什么東西的同學(xué)需要先補下課,首先需要了解一下 partial 。

不過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partial(func, 'request') 就是使用 'request' 作為func的第一個默認參數(shù)來產(chǎn)生另外一個function。

所以, 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 我們可以理解為:

生成一個callable的function,這個function主要是從 _request_ctx_stack 這個LocalStack對象獲取堆棧頂部的第一個RequestContext對象,然后返回這個對象的request屬性。

這個werkzeug下的LocalProxy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讓我們來看看它是什么吧:

@implements_boolclass LocalProxy(object):  """Acts as a proxy for a werkzeug local. Forwards all operations to  a proxied object. The only operations not supported for forwarding  are right handed operands and any kind of assignment.  ... ...

看前幾句介紹就能知道它主要是做什么的了,顧名思義,LocalProxy主要是就一個Proxy, 一個為werkzeug的Local對象服務(wù)的代理。他把所以作用到自己的操作全部“轉(zhuǎn)發(fā)”到 它所代理的對象上去。

那么,這個Proxy通過Python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答案就在源碼里:

# 為了方便說明,我對代碼進行了一些刪減和改動@implements_boolclass LocalProxy(object):  __slots__ = ('__local', '__dict__', '__name__')  def __init__(self, local, name=None):    # 這里有一個點需要注意一下,通過了__setattr__方法,self的    # "_LocalProxy__local" 屬性被設(shè)置成了local,你可能會好奇    # 這個屬性名稱為什么這么奇怪,其實這是因為Python不支持真正的    # Private member,具體可以參見官方文檔:    # http://docs.python.org/2/tutorial/classes.html#private-variables-and-class-local-references    # 在這里你只要把它當(dāng)做 self.__local = local 就可以了 :)    object.__setattr__(self, '_LocalProxy__local', local)    object.__setattr__(self, '__name__', name)  def _get_current_object(self):    """    獲取當(dāng)前被代理的真正對象,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調(diào)用這個方法,除非你因為    某些性能原因需要獲取做這個被代理的真正對象,或者你需要把它用來另外的    地方。    """    # 這里主要是判斷代理的對象是不是一個werkzeug的Local對象,在我們分析request    # 的過程中,不會用到這塊邏輯。    if not hasattr(self.__local, '__release_local__'):      # 從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看來      # 通過調(diào)用self.__local()方法,我們得到了 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      # 也就是 ``_request_ctx_stack.top.request``      return self.__local()    try:      return getattr(self.__local, self.__name__)    except AttributeError:      raise RuntimeError('no object bound to %s' % self.__name__)  # 接下來就是一大段一段的Python的魔法方法了,Local Proxy重載了(幾乎)?所有Python  # 內(nèi)建魔法方法,讓所有的關(guān)于他自己的operations都指向到了_get_current_object()  # 所返回的對象,也就是真正的被代理對象。  ... ...  __setattr__ = lambda x, n, v: setattr(x._get_current_object(), n, v)  __delattr__ = lambda x, n: delattr(x._get_current_object(), n)  __str__ = lambda x: str(x._get_current_object())  __lt__ = lambda x, o: x._get_current_object() < o  __le__ = lambda x, o: x._get_current_object() <= o  __eq__ = lambda x, o: x._get_current_object() == o  __ne__ = lambda x, o: x._get_current_object() != o  __gt__ = lambda x, o: x._get_current_object() > o  __ge__ = lambda x, o: x._get_current_object() >= o  ... ...

事情到了這里,我們在文章開頭的第二個疑問就能夠得到解答了,我們之所以不需要使用get_request() 這樣的方法調(diào)用來獲取當(dāng)前的request對象,都是LocalProxy的功勞。

LocalProxy作為一個代理,通過自定義魔法方法。代理了我們對于request的所有操作, 使之指向到真正的request對象。

怎么樣,現(xiàn)在知道了 request.args 不是它看上去那么簡簡單單的吧。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問題,在多線程的環(huán)境下,request是怎么正常工作的呢? 還是讓我們回到globals.py吧:

from functools import partialfrom werkzeug.local import LocalStack, LocalProxydef _lookup_req_object(name):  top = _request_ctx_stack.top  if top is None:    raise RuntimeError('working outside of request context')  return getattr(top, name)# context locals_request_ctx_stack = LocalStack()request = LocalProxy(partial(_lookup_req_object, 'request'))

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這個 _request_ctx_stack 對象了,讓我們找到LocalStack的源碼:

class LocalStack(object):  def __init__(self):    # 其實LocalStack主要還是用到了另外一個Local類    # 它的一些關(guān)鍵的方法也被代理到了這個Local類上    # 相對于Local類來說,它多實現(xiàn)了一些和堆棧“Stack”相關(guān)方法,比如push、pop之類    # 所以,我們只要直接看Local代碼就可以    self._local = Local()  ... ...  @property  def top(self):    """    返回堆棧頂部的對象    """    try:      return self._local.stack[-1]    except (AttributeError, IndexError):      return None# 所以,當(dāng)我們調(diào)用_request_ctx_stack.top時,其實是調(diào)用了 _request_ctx_stack._local.stack[-1]# 讓我們來看看Local類是怎么實現(xiàn)的吧,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看一下下面出現(xiàn)的get_ident方法# 首先嘗試著從greenlet導(dǎo)入getcurrent方法,這是因為如果flask跑在了像gevent這種容器下的時候# 所以的請求都是以greenlet作為最小單位,而不是thread線程。try:  from greenlet import getcurrent as get_identexcept ImportError:  try:    from thread import get_ident  except ImportError:    from _thread import get_ident# 總之,這個get_ident方法將會返回當(dāng)前的協(xié)程/線程ID,這對于每一個請求都是唯一的class Local(object):  __slots__ = ('__storage__', '__ident_func__')  def __init__(self):    object.__setattr__(self, '__storage__', {})    object.__setattr__(self, '__ident_func__', get_ident)  ... ...  # 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Local類重載了__getattr__和__setattr__這兩個魔法方法  def __getattr__(self, name):    try:      # 在這里我們返回調(diào)用了self.__ident_func__(),也就是當(dāng)前的唯一ID      # 來作為__storage__的key      return self.__storage__[self.__ident_func__()][name]    except KeyError:      raise AttributeError(name)  def __setattr__(self, name, value):    ident = self.__ident_func__()    storage = self.__storage__    try:      storage[ident][name] = value    except KeyError:      storage[ident] = {name: value}  ... ...  # 重載了這兩個魔法方法之后  # Local().some_value 不再是它看上去那么簡單了:  # 首先我們先調(diào)用get_ident方法來獲取當(dāng)前運行的線程/協(xié)程ID  # 然后獲取這個ID空間下的some_value屬性,就像這樣:  #  #  Local().some_value -> Local()[current_thread_id()].some_value  #  # 設(shè)置屬性的時候也是這個道理

通過這些分析,相信疑問二也得到了解決,通過使用了當(dāng)前的線程/協(xié)程ID,加上重載一些魔法 方法,F(xiàn)lask實現(xiàn)了讓不同工作線程都使用了自己的那一份stack對象。這樣保證了request的正常 工作。

說到這里,這篇文章也差不多了。我們可以看到,為了使用者的方便,作為框架和工具的開發(fā)者 需要付出很多額外的工作,有時候,使用一些語言上的魔法是無法避免的,Python在這方面也有著 相當(dāng)不錯的支持。

我們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學(xué)習(xí)掌握好Python中那些魔法的部分,使用魔法來讓自己的代碼更簡潔, 使用更方便。

但是要記住,魔法雖然炫,千萬不要濫用哦。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江县| 金门县| 迁安市| 勐海县| 固镇县| 金昌市| 淳安县| 奉节县| 商丘市| 余姚市| 额济纳旗| 苗栗市| 志丹县| 兴海县| 手游| 昭觉县| 高碑店市| 和田市| 宿迁市| 成武县| 玉屏| 嘉祥县| 乌兰浩特市| 马关县| 建平县| 普宁市| 五大连池市| 资溪县| 南平市| 左贡县| 阳城县| 重庆市| 罗田县| 外汇| 措美县| 马龙县| 建德市| 云林县| 山阳县| 鹿邑县|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