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Builder的前身是Borland C++,Borland C++ 所使用的 application Framework是OWL,而OWL以物件導向的角度來看,也的確比MFC先進很多(這在學界早有定論),但是在市場上卻叫好不叫座,直到ImPRise(以前的Borland)推出以VCL為Application Framework的Delphi之後,這才一炮而紅。
C++ Builder的Compiler在功能上跟Visual C++都一樣,Win32 API等都可以呼叫與使用(VCL就是架構在Win32 API之上,沒有不相容的問題,只是包裝的更高明,也非常有彈性),你不用擔心目前有什麼事情是Visual C++可以做而C++ Builder做不到的,進而拒絕使用C++ Builder,抱持這樣的觀點就似乎為了健康而不坐汽車,卻堅持騎腳踏車從淡水來上班一樣因噎廢食,在網路許多非常有經驗的程式設計師會告訴你這是多慮了。曾有人比喻的很傳神,假如Visual C++是手排車,那C++ Builder就是手自排兩用車(看過三菱的Sportsmode手自排兩用車嗎?)。
C++ Builder的程式設計細節是清楚而透明的,除了Application Framework的運作保有神秘感之外(MFC也是),所有的程式碼與檔案相關的檔案都是可以把握與觀看的,不像某些開發工具,程式設計師許多事情是無法把握的,而C++ Builder 所產生的碼大小與產生的時間都和Visual C++ 都是同級的(我指的是勝敗差距都不大,到要一提的是,C++ Builder 3.0采用一種技術,可以使得第二次以後的Compiling速度提升五倍以上,筆者可以證實這一點)。
除了某些非凡需求的專案之外(例如版本升級,而原來的版本是VC開發的,或者參考改寫的程式碼是用VC寫的,事實上C++ Builder也可以支援MFC),我看不出來公司有什麼專案的規模或內容非要靠Visual C++不可,自己找罪受不說,也違反了“Build a high performance company“的目標,而將大量的資源投注在落後的工具上,程式生產力也無法巨幅提升。因此我建議公司應該大量而全面性的鼓勵員工使用并熟悉C++ Builder成為第一線的程式開發工具,根據我的淺見,這樣的投資不但回收快速,而且效果宏大。
簡而言之,C++ Builder同時兼具C++程式語言的威力和Visual Basic這種 Rapid Development Tool的視覺化程式開發環境的便利,土法煉鋼或必先利其器,決定就在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