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斥對象是這樣工作的。假如線程 a 試圖鎖定一個互斥對象,而此時線程 b 已鎖定了同一個互斥對象時,線程 a 就將進入睡眠狀態。一旦線程 b 釋放了互斥對象(通過 pthread_mutex_unlock() 調用),線程 a 就能夠鎖定這個互斥對象(換句話說,線程 a 就將從 pthread_mutex_lock() 函數調用中返回,同時互斥對象被鎖定)。同樣地,當線程 a 正鎖定互斥對象時,假如線程 c 試圖鎖定互斥對象的話,線程 c 也將臨時進入睡眠狀態。對已鎖定的互斥對象上調用 pthread_mutex_lock() 的所有線程都將進入睡眠狀態,這些睡眠的線程將“排隊”訪問這個互斥對象。
在第一個 pthread_create() 調用完成后,可以假定線程 a 不是已存在就是已結束并停止。第二個 pthread_create() 調用后,主線程和線程 b 都可以假定線程 a 存在(或已停止)。
然而,就在第二個 create() 調用返回后,主線程無法假定是哪一個線程(a 或 b)會首先開始運行。雖然兩個線程都已存在,線程 CPU 時間片的分配取決于內核和線程庫。至于誰將首先運行,并沒有嚴格的規則。盡管線程 a 更有可能在線程 b 之前開始執行,但這并無保證。對于多處理器系統,情況更是如此。假如編寫的代碼假定在線程 b 開始執行之前實際上執行線程 a 的代碼,那么,程序最終正確運行的概率是 99%。或者更糟糕,程序在您的機器上 100% 地正確運行,而在您客戶的四處理器服務器上正確運行的概率卻是零。
從這個例子還可以得知,線程庫保留了每個單獨線程的代碼執行順序。換句話說,實際上那三個 pthread_create() 調用將按它們出現的順序執行。從主線程上來看,所有代碼都是依次執行的。有時,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優化部分線程程序。例如,在上例中,線程 c 就可以假定線程 a 和線程 b 不是正在運行就是已經終止。它不必擔心存在還沒有創建線程 a 和線程 b 的可能性。可以使用這一邏輯來優化線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