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部分標準動作
其中,ACTION_CALL表示調用撥打電話的應用;ACTION_EDIT表示調用編輯器;ACTION_SYNC表示同步數據。3.2 Data(執行動作所操作的數據) 在Intent中,Data使用指向數據的URI來表示。比如,在聯系人應用中,指向聯系人列表的URI是content://contacts/people/。3.3 Type(顯式的指定Intent的數據類型) 對于不同的動作,其URI數據的類型是不同的。 通常,Intent的數據類型能夠根據其數據本身進行判定,但是通過設置這個屬性,可以強制采用顯式指定的類型。3.4 Category(執行動作的附加信息) Category表示執行動作的附加信息。比如,當我們想要讓所執行的動作被接收后,作為頂級應用而位于其他所有應用的最上層,并可以使用附加信息LAUNCHER_CATEGORY來實現。 3.5 Component(指定Intent目標組件的類名稱) Component用于指定Intent目標組件的類名稱。通常,Android會根據Intent 中所包含的其它屬性信息(比如Action、Data/Type、Category)進行查找,并找到一個與之匹配的目標組件。但是,如果我們設置了Component屬性,明確的指定了Intent目標組件的類名稱,那么上述查找過程將不需要執行。 3.6 Extras(其它所有附加信息的集合) 使用extras可以為組件提供擴展信息。4.Intent解析過程 在使用Intent時,根據是否明確的指定Intent對象的接收者,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顯式的Intent,即在構造Intent對象時就指定其接收者;另一種是隱式的Intent,即在構造Intent對象時,并不指定其接收者。 對于顯式的Intent來說,Android不需要解析Intent,因為目標組件已經很明確。對于隱式的Intent來說,Android需要對其進行解析,通過解析,將Intent映射給可以處理該Intent的Activity、Service或Broadcast。 Intent解析機制是通過查找注冊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的所有IntentFilter,以及IntentFilter所定義的Intent,找到最匹配的Intent。 在解析過程中,Android通過判斷Intent的Action、Type、Category這三個屬性,從而找出最匹配的Intent,具體的判斷方法如下: (1)如果Intent指明了Action,則目標組件IntentFilter的Action列表中就必須包含有這個Action,否則不能匹配; (2)如果Intent沒有提供Type,系統將從Data中得到數據類型。目標組件的數據類型列表中必須包含Intent的數據類型,否則不能匹配。 (3)如果Intent中的數據不是content: URI,而且Intent也沒有明確指定它的Type,將根據Intent中數據的scheme (比如 http: 或者mailto:) 進行匹配。同理,Intent 的scheme必須出現在目標組件的scheme列表中,否則不能匹配。 (4)如果Intent指定了一個或多個Category,這些類別必須全部出現在目標組件的類別列表中,否則不能匹配。5.Intent使用實例 下面介紹幾個使用Intent的實例。5.1調用其他的應用 通過Intent可以調用并啟動別的應用程序,比如調用撥打電話的程序,便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來完成:/* * Function : 調用撥打電話的程序 * Author : 博客園-依舊淡然 */ public void intentDemo_Call() { Intent intent_call = new Intent(); //創建一個意圖 intent_call.setAction(Intent.ACTION_CALL); //設置意圖為打電話 intent_call.setData(Uri.parse("tel:110")); //設置電話號碼 startActivity(intent_call); //啟動意圖 }復制代碼當然了,因為這里使用到了打電話的功能,我們還需要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添加申請打電話的資源權限,具體實現方法如下: <!-- 打電話的權限 -->2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CALL_PHONE" />復制代碼有關Android中的權限請求可以參閱《Android數據手冊02:android.permission權限請求匯總》。5.2跳轉到另一個Activity 通過使用Intent不僅可以調用別的應用程序,還可以實現應用程序內部之間Activity的跳轉。比如如下的代碼便實現了從MainActivity跳轉到SecondaryActivity,并向SecondaryActivity中傳遞了兩個數據name和age。/* * Function : 跳轉到SecondaryActivity * Author : 博客園-依舊淡然 */ public void intentDemo_GoToSecondaryActivity() { Intent intent_toSecondary = new Intent(); //創建一個意圖 intent_toSecondary.setClass(this, SecondaryActivity.class); //指定跳轉到SecondaryActivity intent_toSecondary.putExtra("name", "jack"); //設置傳遞內容name intent_toSecondary.putExtra("age", 23); //設置傳遞內容age startActivity(intent_toSecondary); //啟動意圖 }復制代碼 那么,如何在SecondaryActivity中接收從MainActivity中傳過來的內容(name、age)呢?下面的代碼給出了一種實現方案。/* * Function : 接收mainActivity中的intent_toSecondary * Author : 博客園-依舊淡然 */ public void acceptIntent() { Intent intent_accept = getIntent(); //創建一個接收意圖 Bundle bundle = intent_accept.getExtras(); //創建Bundle對象,用于接收Intent數據 String name = bundle.getString("name"); //獲取Intent的內容name int age = bundle.getInt("age"); //獲取Intent的內容age }復制代碼5.3發送一個帶回調方法的意圖有時,我們可能需要通過定義在MainActivity中的某一控件來啟動SecondaryActivity,并且當SecondaryActivity結束時,返給MainActivity一個執行結果。
要實現上述的功能,只需要完成以下三步驟即可。
(1)在MainActivity中實現向SecondaryActivity發送帶請求碼的意圖,具體實現方法如下:
/* * Function : 向SecondaryActivity發送帶請求碼的意圖 * Author : 博客園-依舊淡然 */ public void intentDemo_request() { Intent intent_request = new Intent(); //創建一個意圖 intent_request.setClass(this, SecondaryActivity.class); //指定跳轉到SecondaryActivity startActivityForResult(intent_request, REQUEST_CODE); //啟動帶請求碼意圖 }復制代碼(2)在SecondaryActivity中接收intent_request,并向意圖中填充要返給MainActivity的內容,最后還需要設置一個返回碼。具體的實現方法如下:
/* * Function : 接收mainActivity中的intent_request并返回一個結果碼 * Author : 博客園-依舊淡然 */ public void acceptIntentAndReturn() { Intent intent = getIntent(); //創建一個接收意圖 intent.putExtra("back", "data of SecondaryActivity"); //設置意圖的內容 setResult(RESULT_CODE, intent); //設置結果碼 finish(); //結束SecondaryActivity,并返回MainActivity }復制代碼3)當結束SecondaryActivity時,程序將返回到MainActivity界面。此時,MainActivity中的onActivityResult()方法將被回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實現該方法。在本示例中,該方法的具體實現方法如下:/* * Function : onActivityResult回調方法 * Author : 博客園-依舊淡然 */ PRotected void onActivityResult(int requestCode, int resultCode, Intent data) { if(requestCode == REQUEST_CODE && resultCode == SecondaryActivity.RESULT_CODE) { Bundle bundle = data.getExtras(); String str = bundle.getString("back"); Toast.makeText(this, "從SecondaryActivity的返回值為:" + str, Toast.LENGTH_LONG).show(); } }復制代碼 以上的代碼,我們通過判斷requestCode和resultCode便可以唯一的確定MainActivity中的調用者和SecondaryActivity中的被調用者,建立起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并且,我們通過Bundle對象獲取了從SecondaryActivity中返回給MainActivity的內容,并通過Toast進行了輸出,如圖2所示。
圖2 從SecondaryActivity中返回的內容
由圖2可見,從SecondaryActivity中返回的內容正是我們在SecondaryActivity中定義的字符串“data of SecondaryActivity”。
6.總結
本篇博文主要介紹了Intent的相關概念,以及Intent在Activity中的三種使用方法。有關Intent在Service和Broadcast中的使用方法,將在后續的Service和Broadcast的學習過程中再做介紹。
原文鏈接:http://www.cnblogs.com/menlsh/archive/2013/03/30/2991111.html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