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該圖與扉頁前圖相比,就會發現在圖3 - 1 0中省略了從路由器s u n到上面的以太網之間的連接細節,實際上它們之間的連接是撥號S L I P。這個細節不影響本節中討論的子網劃分問題。我們在4 . 6節討論A R P代理時將再回頭討論這個細節。 問題是我們在子網1 3中有兩個分離的網絡:一個以太網和一個點對點鏈路(硬件連接的S L I P鏈路)(點對點鏈接始終會帶來問題,因為它一般在兩端都需要I P地址)。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的主機和網絡,但是為了不讓主機跨越不同的網絡就得使用不同的子網號。我們的解決方法是把子網號從8 bit 擴充到11 b i t ,把主機號從8 bit 減為5 bit 。這就叫作變長子網,因為1 4 0 . 2 5 2網絡中的大多數子網都采用8 bit 子網掩碼,而我們的子網卻采用11 bit 的子網掩碼。 RFC1009[Braden and Postel 1987]答應一個含有子網的網絡使用多個子網掩碼。新的路由器需求RFC[Almquist 1993]則要求支持這一功能。 但是,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的路由選擇協議在交換目的網絡時也交換子網掩碼。在第1 0章中,我們將看到R I P不支持變長子網,R I P第2版和O S P F則支持變長子網。在我們的例子中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在我的子網中不要求使用Rip協議。 作者子網中的I P地址結構如圖3 - 11 所示,11位子網號中的前8 bit始終是1 3。在剩下的3 bit 中,我們用二進制0 0 1表示以太網,0 1 0表示點對點S L I P鏈路。這個變長子網掩碼在1 4 0 . 2 5 2網絡中不會給其他主機和路由器帶來問題—只要目的是子網1 4 0 . 2 5 2 . 1 3的所有數據報都傳給路由器s u n(I P地址是1 4 0 . 2 5 2 . 1 . 2 9),如圖3 - 11 所示。假如s u n知道子網1 3中的主機有11 bit子網號,那么一切都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