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直擴技術在IEEE802.11協議中的實現
在這個“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時代里,計算機孤島是無法想象的。在應用需求的推動下,近年來網絡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一方面,在局域網組網上,速率從10M到100M,乃至生產出10M/100M自適應的集線器、交換機,但由于“接入點的固定和有限”,伴隨著用戶“移動辦公”的需求逐漸強烈,有線接入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另一方面,多個局域網的互連,或者由于布線的多方限制,或者因為租用專線的高昂成本,每每使網際互連碰到障礙。難道技術的發展就不能提供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方案嗎?
無線局域網(WirelessLAN)就是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它所提供的“一點對多點接入”、“點對點中繼”等工作模式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替代有線的高效高速的解決方案。而IEEE802.11協議,統一了無線網絡的標準,為無線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無線局域網的演進從七十年代,人們就開始了無線網的研究。在整個八十年代,伴隨著以太局域網的迅猛發展,以具有不用架線、靈活性強等優點的無線網以己之長補“有線”所短,也贏得了特定市場的認可,但也正是因為當時的無線網是作為有線以太網的一種補充,遵循了IEEE802.3標準,使直接架構于802.3上的無線網產品存在著易受其他微波噪聲干擾,性能不穩定,傳輸速率低且不易升級等弱點,不同廠商的產品相互也不兼容,這一切都限制了無線網的進一步應用。這樣,制定一個有利于無線網自身發展的標準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到1997年6月,IEEE終802.11標準。
802.11標準是IEEE制定的無線局域網標準,主要是對網絡的物理層(PH)和媒質訪問控制層(MAC)進行了規定,其中對MAC層的規定是重點。各廠商產品在同一物理層上可以互操作,邏輯鏈路控制層(LLC)是一致的,即MAC層以下對網絡應用是透明的(如圖一所示)。這樣就使得無線網的兩種主要用途----“(同網段內)多點接入”和“多網段互連”,易于質優價廉地實現。對應用來說,更重要的是,某種程度上的“兼容”就意味著競爭開始出現;而在IT這個行業,“兼容”,就意味著“十倍速時代”降臨了。今年三月底,朗訊(LUCent)推出了速率與10M以太網等同的WaveLAN新產品----從而實現了“無線網達到有線網速率”這一近期目標,相對于以前無線網最大速率2Mbps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飛躍,而這其中,802.11無疑也是原動力之一。
在MAC層以下,802.11規定了三種發送及接收技術:擴頻(SPReadSpectrum)技術;紅外(Infared)技術;窄帶(NarrowBand)技術。而擴頻又分為直接序列(DirectSequence,DS)擴頻技術(簡稱直擴),和跳頻(FrequencyHopping,FH)擴頻技術。直序擴頻技術,通常又會結合碼分多址CDMA技術。根據猜測,今后幾年,無線網在全世界將有較大的發展,單只美國無線局域網銷售額就將從1997年的2.1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億美元。在世界無線局域網市場中,WaveLAN占有了最大的份額;從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來看,CDMA技術是主要發展趨勢之一。因此,為具體起見,以下重點結合WaveLAN的直擴技術介紹802.11標準的一些重要機制。
直擴技術在IEEE802.11中的體現我們知道,擴頻技術是利用開放的ISM2.4GHz的頻段。也正是由于這個2.4~2.484GHz頻段無需申請許可證(但發射功率受限制),因而此頻段很擁擠,微波噪聲最大,采取何種發送及接收技術,都將直接影響到微波傳輸的速率和質量。
比較而言,直擴采取主動占有方式,跳頻是被動適應。直擴技術同時使用整個子頻段,信號被擴展多次而無損耗;跳頻技術是連續間斷跳躍使用多個頻點,當跳躍至某個頻點時,判定該頻點是否有噪聲干擾,若無則傳輸信號,若有則依據算法跳至下一頻點繼續判定。因此跳頻技術的頻率及傳輸率會變化。并且很難避免一些無謂的效率上的損耗,即在檢測頻點是否空閑的信號發生延遲時,因為有響應時間限制,跳頻設備會以為檢測信號發射失敗(丟包),又會重發。因此通常情況下,直擴速率比跳頻更高,系統容量(帶寬,即可接納基站的數量)也比跳頻方式更大。
讓我們以WaveLAN產品為例看看直擴技術是如何具體實現的:在發射端,用數字位信號表示的源信號,與一個唯一的偽隨機代碼信元(CodeBits)復合,經過調制產生微波信號發射出去。這種代碼信元是由代碼發生器產生的唯一的高速的多位隨機碼(chips)。在接收端,能產生與發射端同步并相同的隨機碼元,按照發射的逆過程解調,即能解析出源信號。
在WaveLAN中,稱作“Theseus”的數字信號處理器產生11位隨機代碼信元,正是這種隨機碼元提供了直擴產品的“三強”。
1、抗干擾能力強。
我們知道微波信號傳輸質量低,往往是因為在發送信號的中心頻點四周有能量較強的同頻噪聲干擾,導致信號失真。而直擴技術產生的11位隨機碼元能將源信號在中心頻點向上下各展寬11MHz,使源信號獨占22MHz的帶寬,且信號平均能量降低。在實際傳輸中,接收端接收到的是混合信號,即混合了(高能量低頻寬的)噪聲。混合信號經過同步隨機碼元解調,在中心頻點處重新解析出高能的源信號,依據同樣算法,混合的噪聲反而被解調為平均能量很低可忽略不計的背景噪聲(如圖二所示)。
2、碼分多址能力強。
我們知道開放的2.4GHzISM頻帶(工業、科學教育、醫學頻帶)范圍是2.4~2.484GHz。WaveLANIEEE802.11支持2.4GHz頻帶下的13個子信道,每個信道占有高達22MHz的帶寬,并可在2.4GHz頻帶下同時擁有3個完全獨占的子信道,因此可將相互干擾減至最小。在每一個子信道內,依據11位隨機碼元對各基站用戶進行編碼分址。各用戶使用正交或接近正交的擴頻編碼,各用戶的源信號能被復合到同一個無線發射信道中,實現頻道復用。在選擇低速傳輸模式下,WaveLAN可在滿足辦公自動化應用的需求下,支持最多80個用戶的分址能力。
3、高速可擴展能力強。
由于獨占信道且碼分多址,WaveLAN的速率高。但由于在IEEE802.11標準中,11位隨機碼元中只有1位用來傳輸數據,因此吞吐量的擴展能力強。貝爾實驗室新出的增強型WaveLANIEEE802.11Turbo,最大速率達到8Mbps(實際有效傳輸速率與10M有線網速率相同),就充分利用了這種擴展能力。相對于通用標準采用的相位變化DQPSK/DPSK調制技術,Turbo型采用了直序/脈沖位置調制DS/PPM)技術。PPM技術使用了預置的8位碼元中的3位傳輸數據,這就使傳輸率產生了飛躍。用不了多久,作為被IEEE802.11委員會接受為高速方案的提案人,貝爾實驗室采用CCK(ComplementaryCodeKeying)技術將WaveLAN傳輸速率進一步提高到11Mbps。
IEEE802.11協議的重要技術規定
由于無線局域網傳輸介質(微波、紅外線)非“有限”的有線,客觀上存在一些全新的技術難題,為此IEEE802.11協議規定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機制。
1、CSMA/CA協議我們知道總線型局域網在MAC層的標準協議是CSMA/CD,即載波偵聽多點接入/沖突檢測(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Detection)。但由于無線產品的適配器不易檢測信道是否存在沖突,因此802.11全新定義了一種新的協議,即載波偵聽多點接入/避免沖撞CSMA/CA(withgollisionAvoidance)。一方面,載波偵聽----查看介質是否空閑;另一方面,避免沖撞----通過隨機的時間等待,使信號沖突發生的概率減到最小,當介質被偵聽到空閑時,優先發送。不僅如此,為了系統更加穩固,802.11還提供了帶確認幀ACK的CSMA/CA。在一旦遭受其他噪聲干擾,或者由于偵聽失敗時,信號沖突就有可能發生,而這種工作于MAC層的ACK此時能夠提供快速的恢復能力。
2、RTS/CTS協議
RTS/CTS協議即請求發送/答應發送協議,相當于一種握手協議,主要用來解決“隱藏終端”問題。“隱藏終端”(HiddenStations)是指,基站A向基站B發送信息,基站C未偵測到A也向B發送,故A和C同時將信號發送至B,引起信號沖突,最終導致發送至B的信號都丟失了。“隱藏終端”多發生在大型單元中(一般在室外環境),這將帶來效率損失,并且需要錯誤恢復機制。當需要傳送大容量文件時,尤其需要杜絕“隱藏終端”現象的發生。WveLAN802.11提供了如下解決方案。在參數配置中,若使用RTS/CTS協議,同時設置傳送上限字節數----一旦待傳送的數據大于此上限值時,即啟動RTS/CTS握手協議:首先,A向B發送RTS信號,表明A要向B發送若干數據,B收到RTS后,向所有基站發出CTS信號,表明已預備就緒,A可以發送,其余基站暫時“按兵不動”,然后,A向B發送數據,最后,B接收完數據后,即向所有基站廣播ACK確認幀,這樣,所有基站又重新可以平等偵聽、競爭信道了。
3、信包重整
當傳送幀受到嚴重干擾時,必定要重傳。因此若一個信包越大時,所需重傳的耗費(時間、控制信號、恢復機制)也就越大;這時,若減小幀尺寸----把大信包分割為若干小信包,即使重傳,也只是重傳一個小信包,耗費相對小的多。這樣就能大大提高WirelessLAN產品在噪聲干擾地區的抗干擾能力。當然,作為一個可選項,用戶若在一個“干凈”地區,也可以關閉這項功能。
4、多信道漫游
人類是無限追求自由的,隨著移動計算設備的日益普及,我們希望出現一種真正無所羈絆的網絡接入設備。WaveLAN802.11就是這樣的一種設備。傳輸頻帶是在接入設備AP(AccessPoint)上設置的,而基站不須設置固定頻帶,并且基站具有自動識別功能,基站動態調頻到AP設定的頻帶,這個過程稱之為掃描(Scan)。IEEE802.11定義了兩種模式:被動掃描和主動掃描。被動掃描是指,基站偵聽AP發出的指示信號,并切換到給定的頻帶;主動掃描是指,基站提出一個探視請求,接入點AP回送一個包含頻帶信息的響應,基站就切換到給定的頻帶。WaveLAN802.11采用的是主動掃描,并且能結合天線接收靈敏度,以信號最佳的信道確定為當前傳輸信道。這樣,當原來位于接入點AP(A)覆蓋范圍內的基站漫游到接入點AP(B)時,基站能自適應,重新以AP(B)為當前接入點。
5、可靠的安全性能
貝爾實驗室研制的WaveLAN比一般的IEEE802.11標準的產品的安全性更好,這要歸功于其采用的直擴技術和碼分多址技術。WaveLAN本身的發射功率很小,小于35mW,而且還被擴展到22MHz帶寬,一方面,平均能量很低(15dBm),另一方面,不存在頻率單一的載波,因此很難被掃描跟蹤,這也是此項技術一直用于軍事上的原因。這些是物理上的安全機制,在軟件上,還采用了域名控制、訪問權限控制和協議過濾等多重安全機制;并且在有線同等保密(WEP)方面,對于非凡用戶,可選以下附件:基于RC4加密(1988RSA運算法則)和密碼(40位加密鑰匙)。
以上五點是直擴技術WaveLAN在802.11協議上的主要體現,不僅于此,WaveLAN還具有自動速率選擇、電源治理、抗多徑干擾等多項功能,在使用維護方面,采用了模塊化設計,提供了可升級的網管軟件。
無線局域網的應用之道
標準的制定、技術的進步,都是為了更好的應用。無線網的應用很廣,當你布線有困難,或當你租用專線感到太貴和不方便時,你就可以考慮使用無線網。在802.3標準中,MAC幀中只有兩個MAC地址,分別是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而在802.11標準中,MAC幀中有四個MAC地址,配合控制字段中的兩個控制位選擇,能夠表示源地址、目的地址、中轉地址和擴展地址,使得無線網的接入靈活自由,組網方式可依需求多變。以下結合WaveLANIEEE802.11介紹一下具體組網方式。
1、對等方式的WaveLAN(如圖示三)
對等(peertopeer)方式下的局域網,不需要單獨的具有總控接轉功能的接入設備AP(AccessPoint),所有的基站都能對等地相互通信。并不是所有號稱兼容802.11標準的產品都具有這種工作模式,而WaveLANIEEE802.11產品對應這種模式的是AdHocDemoMode。在AdHocDemo模式的局域網中,一個基站會自動設置為初始站,對網絡進行初始化,使所有同域(SSID相同)的基站成為一個局域網,并且設定基站協作功能,答應有多個基站同時發送信息。這樣在MAC幀中,就同時有源地址、目的地址和初始站地址。在目前,這種模式采用了NetBEUI協議,不支持TCP/IP,因此較適合未建網的用戶,或組建臨時性的網絡,如野外作業、臨時流動會議等。
2、接入方式的WaveLAN(如圖示四)
這種方式以星性拓撲為基礎,以接入點AP為中心,所有的基站通信要通過AP接轉,相當于以無線鏈路作為原有的基干網或其一部分,相應地在MAC幀中,同時有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接入點地址。通過各基站的響應信號,接入點AP能在內部建立一個像“路由表”那樣的“橋連接表”,將各個基站和端口一一聯系起來。當接轉信號時,AP就通過查詢“橋連接表”進行。由于WaveLAN的AP有以太網接口,這樣,既能以AP為中心獨立建一個無線局域網,當然也能以AP作為一個有線網的擴展部分。
3、中繼方式的WaveLAN(如圖示五)
中繼是建立在接入原理之上的,是以兩個AP點對點(PointtoPoint)鏈接,由于獨享信道,較適合兩個局域網的遠距離互連(架設高增益定向天線后,傳輸距離可達到50公里),局域網既可以是有線,也可以是無線。因為WaveLAN采用中繼方式的組網模式多種多樣,所以統稱為無線分布系統(WirelessDistributionSystem)。正是在這種模式下,MAC幀使用了四個地址,即源地址、目的地址、中轉發送地址、中轉接收地址。
接入方式和中繼方式支持TCP/IP和IPX等多種網絡協議,是IEEE802.11重視而且極力推廣的WirelessLAN主要的應用方式。從中美兩國的應用實踐來看,美國較推崇接入方式的應用,而我國應用中繼方式的更多。美國已進入信息時代,移動計算設備很普及,非常強調利用信息的便捷性、流動性;中國正踏在時代的門檻上,公共數據網還不是十分發達且價格昂貴,中繼方式就成為很好的替代方案,這大概就是國情的不同使然吧。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