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代周刊》記者/鄧勝 沈智麗(發自上海)
2005年7月5日,IPTV第二次測試在上海緊鑼密鼓展開。
這次測試由中國電信集團總公司組織、上海電信研究院主持進行,參與測試的有6家IPTV設備生產商:華為、阿爾卡特、UT斯達康、西門子、中興以及思華。
測試起源于今年6月初,電信集團總公司計劃在5省市17個城市開展IPTV試商用,為確保試商用的效果,它授命上海電信研究院組織設備生產商們進行一次IPTV測試,然后將測試結果下發各省的設備生產商作參考。
7月25日,《IT時代周刊》記者看到這份測試報告,雖然歌舞升平的現象讓人振奮,但其中還是反映出目前國內的IPTV設備生產商們在技術上存在的種種問題。
上海電信研究院一位IPTV資深研究員告訴《IT時代周刊》:目前中國的IPTV還處于一種起步階段,不論是運營商也好,還是設備生產商也好,都在調整和摸索當中。
而很多設備生產商抱怨的卻是監管層面:目前市場舉步維艱,其實設備技術早已過關,主要是政策問題!
沸沸揚揚的辯論聲中,市場依然沒有啟動。
熱鬧背后的隱患
國內IPTV的聲音越吵越大。從今年年初的通信大展露臉以來,就引來了無數英雄競折腰。
目前加入這一陣營的,除了負責網絡傳輸的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外,還有廣電領域的上海文廣、央視以及其他8大上市廣電運營企業,一個個摩拳擦掌、蓄勢待發,積極預備在IPTV市場中大顯身手。當然,設備制造商也不甘落后,華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中興通訊、UT斯達康、長虹、微軟、英特爾、創維、海爾、TCL、海信、康佳,甚至連主攻游戲產業的盛大也紛紛駐扎。
然而,熱鬧的表象并不代表IPTV的商用萬事俱備。
盡管IPTV前程似錦,但作為新生事物,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和不足。除了政策不明朗、環境有待磨合外,技術層面上也存在種種問題。深圳同洲電子公司銷售副總監伍軍鋼曾向《IT時代周刊》提及,IPTV的某些技術條件還有待解決:首先是現有網絡問題,其次是視頻編碼格式問題,還有節目存儲問題。
中國電信集團總公司組織的這次測試再一次暴露出目前國內的IPTV設備生產商們在技術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測試內容涵蓋了點播時移、直播、信息服務、機頂盒、業務治理、運營支撐6個部分。原本定于7月12日上午結束的測試,到本刊記者發稿時還沒結束。
在測試中,碰到了一些事先沒有料到的麻煩。如某聞名通信設備供給商的設備在測試開始不久就中了病毒,導致測試網絡癱瘓,測試只能終止。其直播頻道切換從第一天上午開始測試,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演示通過,切換效果也不理想。現網設備能真正支持組播的少之又少,性能都很差。現場的工程師向本刊表示,現在的IP網根本不具備組播條件。
上海電信內部人士向《IT時代周刊》透露:當初文廣、網通在哈爾濱合作開展試點的時候,選擇由UT斯達康來提供設備。哈爾濱向UT斯達康訂了10萬個盒子,但是只供了1萬。UT斯達康曾解釋,他們現在只能搞全網組播,其他技術目前還沒有完成開發。目前很可能由另一家公司提供后續的盒子。但UT斯達康的系統不開放,系統難對接,也影響到終端產品的兼容性,最后會導致運營商在市場失去話語權,這是運營商所不能接受的。
阿爾卡特也問題多多,測試中途多次碰到停頓。7月,阿爾卡特重新開始測試,現場是一片忙亂景象。
據參與測試的工程師透露,測試中,華為、中興現場表現相對較好,UT斯達康也算可以,而阿爾卡特、西門子、思華效果較差。
《IT時代周刊》從上海電信研究院得到證實,除華為、中興外,其他4個廠家根本沒有STB雙棧協議的概念,時移功能在現實商用中根本不可用。
測試之下,暴露的問題多多,與其表面的熱鬧景象似乎不相符。
設備生產商的煩惱
作為最早一批入駐上海的跨國巨頭,阿爾卡特已在上海耕耘了20多年,與文廣、電信運營商乃至上海市政府關系頗為密切。作為本次測試中的一員,它對IPTV的期望有多少?扮演的角色又如何?
阿爾卡特對IPTV可以說是花了血本的。
早在2004年6月,它就與上海文廣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在寬帶接入與移動視頻方面展開廣泛合作;2005年4月,阿爾卡特在上海成立了亞太區IPTV方案創研中心;7月中旬,與上海文廣公布成立IPTV聯合實驗室,以促進IPTV在中國的商用發展,更好地售出自己的設備。
這個實驗室是阿爾卡特IPTV方案創研中心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廣作為內容提供商,與阿爾卡特這個電信設備商強強聯手,共同研究IPTV在中國的發展,據說此模式在中國尚屬首次。
本刊記者獲悉,廣東電信今年年初舉行的那次測試中,采用的是華為、中興、思華和UT斯達康的產品,華為、中興、思華3家平分廣州測試項目,UT斯達康獨自做廣東汕頭測試項目。阿爾卡特最后被排除出局。
對此,一位流媒體資深人士認為:“阿爾卡特還沒有很好的適合國內的整體解決方案,它在國內就沒進局過。它究竟是大通信廠商,IPTV不是它的主要業務。”
某IPTV獨立觀察家向《IT時代周刊》指出,“阿爾卡特公司比較牛,但并不代表它的IPTV產品也牛,出局肯定是產品沒被電信認可。別的不清楚,它的終端肯定是拿別家公司的,它自己沒有。國內IPTV標準什么都沒定,它也無法整合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還不是跟著別人跑。國外有些單子它是和微軟一起做的,國內本身產業沒起來,它影響力有限。”
這番見解讓本刊記者產生了團團疑慮,對于現存的一些技術問題,阿爾卡特是否有成熟完善的解決方案?阿爾卡特推廣其IPTV產品,有準確的定位嗎?
“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講,H.264是普遍采用的標準。在目前的測試中,阿爾卡特是惟一能支持H.264的兩家廠商之一。”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負責媒體宣傳的湯建芬解釋道:“在國際市場,阿爾卡特是全球主要的IPTV解決方案供給商,70%的IPTV用戶都是通過阿爾卡特的解決方案實現的。目前,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正在致力于IPTV的真正商用。”
為突破技術上的問題,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一直很勤奮。目前已從UT斯達康、思華等公司各挖走10多名IPTV工程師,而且挖人和招聘還在繼續。
但即便如此,阿爾卡特在上海電信研究院的這次測試中,“成績單”仍然不怎么好看——暴露出其系統不支持H.264編碼,不支持組播時移、STB雙棧協議、信息服務增值業務等技術問題。
某IPTV市場研究員告訴《IT時代周刊》,就阿爾卡特而言,目前它的業務模式主要還是以點播為主,規模還很有限,視頻質量也不盡人意。
IPTV是否應該緩行
透過表象看本質,其實IPTV并沒有我們看到、想象的那樣成熟。想讓VCD、DVD壽終正寢,實現真正的IP,IPTV似乎還差一段距離。
IPTV獨立觀察家張彥翔告訴《IT時代周刊》:目前中國的IPTV是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但事實上還沒有真正打開市場。這是因為IPTV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乃至設備生產商都沒有真正預備好。甚至還不知道該怎么預備。很多問題,包括產業政策、行業標準還懸著,產業鏈上的角色們都不知如何入手,只好觀望。
現在,IPTV整個產業鏈上從設備制造商到內容提供商,再到運營商……喊得最響的就是設備制造商。
但市場卻并沒有真正熱起來,問題不僅僅只存在于標準政策和網絡帶寬這樣的問題上。
對于現在很多設備商都在一個勁地高呼“帶寬太窄了”的現象,一位IPTV工程師向本刊記者談了看法:網絡并不是大問題,主要是看想做多大,把條件放得高,那么總是要升級升級再升級的,更何況有了數字電視這個參照物,所以就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拉伸了對網絡條件的高要求。其實,一般2M的網絡條件就可以做了,但盲目追求高清,脫離實際,就造成IPTV非要在更高帶寬上跑的錯覺。現在做IPTV的還有一部分設備商盯的不是IPTV,而是背后的網絡升級改造的大蛋糕,所以他們才會一個勁地鼓吹。
上海電信研究院一資深研究員告訴本刊,目前中國的IPTV市場所表現出來的燥熱,并不是真實的市場需求表現。正常的模式應該是市場需要帶動運營商需要,然后由廠商供給,而目前市場的實際情況卻是廠家推動型的局面,是廠商需要來推動運營商解決問題,進行市場造勢。而運營商在政策面不清的情況下更多還是做前期預備,導致設備生產商投入大,而市場真正在什么時候拉動起來,心里卻還沒有一桿準心秤。
事實最權威。測試一次次告訴我們,現在IPTV要大規模進入商用,欠的不僅僅是推動的“政策東風”、承載的“網絡之船”,設備制造商們的技術預備也并非像他們鼓吹的那樣已經完全成熟了。
還是那句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想真正帶動這個市場,浮躁解決不了問題,沉淀下來修煉技術內功是整個市場發展乃至成熟的依附。步子穩一點,對中國IPTV市場綻放嬌艷的生命之花有益無害。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