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清楚地記得,2001年北京嘉里中心舉行的Voip中國年會時那人潮涌動的場景,VoIP電信運營市場一片火爆!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主題,2002年看到的情景卻是會場內寥寥幾家參展商互相問寒問暖。然而今年,也許連去年的情景也看不到了。因為,VoIP已經漸漸離開了運營商,投入企業級用戶的懷抱,空下的位子,何時能讓軟交換坐穩呢?
長途篇
走過春天的VoIP
有關數據表明,今年3月,全國IP電話國內通話時長達到173億分鐘,同比增長54.1%;國際通話時長達到2.23億分鐘,同比增長54.5%。而同期普通國內長途電話通話時長為128億分鐘,同比下降6%;國際電話通話時長為1.04億分鐘,同比下降0.8%。IP電話話務量仍在不斷增長,并且大大超過了普通長途電話。
然而,VoIP設備商們卻笑不起來,從2002年開始,國內VoIP網絡的建設忽然減緩,國內運營商重新選擇傳統PSTN設備建設長途電話網絡。除了國際電話外,運營商基本沒有計劃新建或大規模擴容VoIP長途網絡。VoIP設備商們眼里的電信級VoIP應用的春天如北方的春天一般短暫,然而迎來的卻不是盛夏。
回顧VoIP在國內的發展,1999年VoIP開始在國內大規模推廣,吉通、聯通、網通都推出了IP電話卡業務。短短的兩三年時間,VoIP就直接威脅到傳統長話業務,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不甘于自己的份額被蠶食,也加入IP電話的大戰中來。其實IP電話占領市場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資費比傳統長話要低得多。
最初的兩方面原因直接推動了運營商采用VoIP技術:一是對新技術的崇尚和對未來的憧憬,上世紀90年代末期是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發展的頂峰時期,對新技術不切實際的狂熱追求比比皆是;二是執照問題,當時吉通、聯通和網通只有VoIP長話的執照,不能經營普通長途電話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推動因素已不存在。
網絡泡沫的破滅使運營商更理性的看待新技術。一項新技術是否能生存甚至替代原有技術,要害看兩點:首先,是否能產生新的收入或者說帶來更多收入;其次,是否能降低成本。依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VoIP難堪此重負。
VoIP不能帶來新收入
VoIP作為一項新技術能帶給設備商和運營商很大的想象空間:新業務層出不窮,增值業務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被談論了很久的增值業務包括:統一消息(Unified Message)、號碼可攜帶(LNP)、One Number、PC to Phone、Internet Call Waiting、Voice Portal等等。任何一個VoIP設備商都可以列出多達數十項的功能清單。這里沒有必要對這些功能詳述,只需要注重這樣一個事實:這些功能絕大部分從沒有帶來過收入,有收入的基本上也都是象征性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為功能技術不成熟;有的因為不符合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有的則是由于受政策限制。
事實上,VoIP設備商所列舉的大部分功能在傳統智能網上也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很多VoIP的增值業務實際是通過與SS7信令網互通,由傳統智能網來提供的。所以,在增值業務上VoIP與PSTN相比沒有非凡的優勢,至少在目前是這樣。目前的實際情況是VoIP僅僅提供了長途旁路業務。
VoIP不能降低運營成本
VoIP向多網合一的遠景邁出了一大步,真正把語音和數據集成在一張網里,這意味著只需要建設和維護一個網絡就可以提供以前多個網絡支持的業務,建設和運維的成本都降低了。
VoIP具備語音壓縮、帶寬統計復用的能力,相對于傳統PSTN網絡帶寬利用率更高,節約了傳輸成本。運營商期待VoIP能大幅降低長途語音成本。
而實際上的VoIP網絡運營跟最初的設想差距很大。國內大部分運營商的VoIP網絡承載在專網上,即專門為VoIP建設的IP基礎網絡。原因很簡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服務質量和系統安全。假如IP承載網絡的質量不能保證,VoIP的質量也無從談起。IP網絡的QoS一直是讓人頭疼的難題,解決的方案不少,要么效果不理想,要么可操作性不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為VoIP建一個獨立的IP專網。安全問題同樣不可忽視,與QoS類似,專網是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所以大部分運營商還是選擇了為VoIP建專網。對于運營商來說,網絡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過去的語音、數據兩張網變成了傳統語音、語音IP、數據IP三張網。另外,主流VoIP廠家的設備通常不能互通,原因涉及技術和廠家利益問題,結果就是不少運營商有多個獨立的VoIP網,這些VoIP網的互通只能由電路交換機來完成。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作為一項新技術,VoIP對運維人員的要求遠比傳統交換機高。這實際都增加了VoIP的運維成本。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近幾年光傳輸技術的突飛猛進,傳輸設備容量成倍增加,價格卻不斷走低。經過幾年的大規模建設,國內運營商長途電路成本大大降低,并有很大的富余量。運營商對提高國內傳輸利用率的積極性不高,VoIP的吸引力也相應減弱。國內的主要運營商沒有必要為了VoIP而VoIP。
此外,由于是新技術,而且初期的VoIP設備主要來自國外廠商,所以對比國內的傳統交換設備,VoIP設備很昂貴。總體來看,VoIP在現階段的應用并沒有多少成本上的優勢。
霧里看花 難分真假
VoIP提供的業務與傳統長途電話并沒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VoIP的服務質量更差,主要體現在語音質量、接通率上。雖然說VoIP產品和技術不斷成熟,與PSTN相比還是有差距。VoIP搶占市場的殺手锏就在于資費,是什么原因使VoIP有更低的資費標準呢?主要原因不在成本,而在政策上。國內的長途資費雖然最近幾年做過幾次調整,降低了資費標準,但跟設備和運維成本的下降相比則調整得遠遠不夠。近十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產品類似,電路交換機、傳輸設備的性能、容量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運維成本也有減少。國內的長途資費還有很大的利潤空間,而VoIP就是由于這種利潤空間得到迅猛發展。VoIP資費只有PSTN長途資費的30%~50%,盡管如此,VoIP還是有合理的利潤,各運營商都在VoIP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部分運營商不愿市場被對手的低價VoIP搶去,又有很多富余語音電路資源,最簡單實際的辦法就是利用PSTN資源,以VoIP的名義降價。已經部署VoIP網絡的運營商也發現VoIP并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VoIP的服務質量短期內達不到PSTN標準,導致高端用戶的流失。
從2002年開始,各運營商已不再在VoIP上作大量投入,新建的長途電話網絡又轉到了PSTN上。部分運營商已在考慮如何處置老的VoIP網絡,究竟維護多張網的成本太高。
事實上國內VoIP網絡占長途電話網的比重非常低,為什么VoIP能搶到近三分之二的長話市場份額?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很多IP電話根本就是普通長途電話,只是借IP電話之名降價罷了,這已是業內人人皆知的事情。此外,如何計算VoIP也是一個問題。現在的計算方法是只要經過IP就是IP電話。也就是說,一個呼叫假如利用了IP資源,可能只有1%,其它99%是TDM資源,也被視為IP呼叫。加上很大一部分與IP無關的假IP電話,不難理解為什么VoIP長話的話務量遠遠大于普通長話。
本地篇
軟交換接手仍待時日
隨著下一代網絡(NGN)概念的逐漸升溫,被視為NGN核心的軟交換也成為最熱門的技術之一。軟交換在概念上與VoIP有根本不同,VoIP只能算軟交換提供的業務之一。軟交換應該是綜合的業務平臺,除了語音外,還支持視頻、即時消息、游戲和各種數據業務。
仿佛一夜之間,很少有人提起VoIP了,因為設備商們已經意識到,VoIP不再是電信運營商們熱衷的詞匯。電信設備商紛紛把自己的VoIP產品更名為軟交換。但是相當一部分設備商僅僅是更換了名稱,產品的體系結構與軟交換差得很遠。
VoIP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卻往往與廉價、低質聯系在一起。而軟交換有更大的想象空間,VoIP改頭換面成為軟交換,多多少少也能迎合設備商和運營商的心里需求。
長途電話市場開放后,競爭已比較充分。隨著近幾年國內運營商的增加,非凡是原中國電信的南北拆分,各運營商都開始考慮本地固定電話的競爭。銅線資源一直是本地固話的天然壟斷屏障,這幾年寬帶接入的發展使固話競爭有了可能。利用軟交換在寬帶接入網上提供本地固話業務成了熱門話題。運營商和設備商均積極投入進來,大部分運營商都進入了本地軟交換的測試階段,部分還開始了商用推廣。一切似乎預示著,軟交換即將驟然掀起一場本地固話市場競爭的革命。但是實踐證實,這場革命仍需時日。
重蹈長途VoIP覆轍?
代表新技術、新方向的軟交換,能否擔當起本地網絡通信的重任?在今天,部署一個本地的軟交換網絡,是否有重蹈國內長途VoIP覆轍的危險?回答這些問題,同樣要看本地軟交換是否能產生新的收入和降低成本。
真正的軟交換平臺是與業務無關的,理論上可以有無限的業務擴充性。盡管前景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情況則是,設備商提供的軟交換產品中,只有電話業務部分是比較成熟的。
但是,目前主流的軟交換產品大多是把傳統本地交換機的業務復制過來,所提供的業務與PSTN幾乎沒有區別。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廣域Centrex業務。傳統交換機的覆蓋范圍有限,通常從幾公里到十幾公里。軟交換通過IP網絡覆蓋,具有地域無關性,很輕易實現跨地域Centrex業務。
可以認為,當前的本地軟交換所能提供的業務與PSTN基本相同。從這個角度上看,目前的軟交換方案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接入手段而以。圖1是一個典型的本地軟交換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1 典型本地軟交換結構示意圖
本地軟交換通過中繼/信令網關與PSTN互通,用戶接入終端形式通常有IAD(集成接入設備)和IP phone。IAD提供普通電話POTS接口,容量從單門到幾百門。IAD根據容量可以放置在用戶室內、樓道或專用機房里。IP phone則是直接放置到用戶桌面。終端協議方面通常有H.248/MGCP或SIP,其中H.248/MGCP比較適于POTS接口的電話業務,通常IAD支持這兩種協議。除H.248/MGCP外,IP phone可能會使用SIP協議以實現一些智能業務。
本地軟交換僅實現PSTN的功能還遠遠不夠,本地軟交換的部署實施與傳統PSTN方式完全不同。作為一項新技術,實施前運營商應慎重考慮。具體說來本地軟交換實施面臨以下考驗。
技術規范
從運營商的角度考慮,初期可以采用同一個廠家的系統設備,待用戶規模擴大后再引入其他廠家的系統設備并完成互通測試。但終端產品從一開始選型就必須考慮引入多家產品。在現階段沒有一個廠家能夠提供全系列的終端產品,而且本地軟交換系統的主要成本是終端的成本,運營商必須選用多家設備商的終端以達到控制終端成本的目的。選用多個廠家的產品面臨互通問題,要求不同設備廠商遵從相同的技術規范。
雖然有H.248和MGCP等呼叫控制協議規范,但每個廠家具體實現的細節不同會造成互通困難。實施中需要對協議作更具體的規定。
一定規模的本地網用戶數可達數十萬,終端數量也會達到十萬數量級,如何治理數量巨大的終端同樣是個難題。由于軟交換網絡系統中的終端不再像傳統語音網絡那樣,僅包括一些物理和電氣特性。相比傳統電話網絡的終端,IAD或IP phone還具有很多“智能”特性,對它們的治理有更多的要求,這包括實現終端加電后的自動業務流程,終端的軟件升級治理和配置治理。H.248/MGCP并沒有考慮設備的認證問題,通常以IP地址或域名作為身份識別,這很輕易實現身份偽裝,達到盜打電話的目的。除了系統識別終端身份外,終端也需要確認系統的身份,否則終端也很輕易受到攻擊。
本地軟交換電話業務的提供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規范支持,除了H.248/MGCP/SIP等基本呼叫控制協議外,大量接口和流程還沒有國際規范,也沒有哪個廠家能有事實標準。運營商在VoIP上已經有很多教訓,不能容忍私有的互通接口。在急于實施的情況下,運營商需要協調相關設備商制定企業規范,以實現不同廠家設備間的互通。
承載網絡
在IPv6普及之前,QoS和地址規劃問題永遠是IP電信網絡解不開的結。
為了解決長途VoIP的QoS和安全問題,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運營商為VoIP建一個IP專網。本地軟交換就不那么輕易解決了。本地軟交換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本地寬帶接入的現成資源,打破本地固話運營商的壟斷。假如為本地軟交換專門建寬帶接入,成本上則完全沒有優勢,失去意義,所以是不現實的。最好的情況就是寬帶接入設計和建設時就考慮本地軟交換語音業務的需求。
本地軟交換由于終端數量巨大,使用公網地址是不現實的。軟交換不會只覆蓋一個城域網,要求多個城域網有統一的地址體系,實際操作中難度很大。業務展開后跨IP網互通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會引入ALG(應用邏輯網關)等專用設備來解決跨網問題,增加了軟交換系統的復雜性。
由于數據接入的多樣性,軟交換的用戶接入比PSTN會復雜得多。一個用戶可能有好幾種接入方式,對開通人員和設備的要求比PSTN高。
OSS
由于接入不同,本地軟交換的開通流程與PSTN有很大不同,開通過程包括系統、網絡和終端設備的開通,流程將更加復雜。一套本地軟交換系統可能會覆蓋整個本地網甚至多個本地網,功能上替代了PSTN多個端局。這使軟交換網絡的營賬計費系統同樣會非常復雜。
終端端口數越多,每線成本越低。部署終端時,需要考慮實裝率與端口數的關系,合理的部署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這要求強大的資源治理能力。
用戶群定位
由于接入網和IAD供電等原因,本地軟交換的服務質量現階段還不能與PSTN相比。軟交換仍然不能很好支持傳真業務。運營商在推廣本地軟交換時應該搞清高端企業用戶是否能接受?推廣時作第一線還是第二線?用戶是否接受第二部電話機?這些問題在不同的城市會有不同的答案。
本地軟交換系統實施風險大
是否現在要上馬本地軟交換項目?運營商要慎重考慮。在國內的環境下,競爭運營商想從本地軟交換突破,與本地固話運營商正面交手難度很大。目前軟交換只能靠低廉的價格搶奪市場,但高昂的接入成本、互聯互通成本,加上設備成本使軟交換成本壓力很大。希望寬帶上承載語音可以分擔寬帶接入成本,而很多運營商對本地軟交換的贏利期望則是假設寬帶接入已分擔了所有接入成本。而且普遍的情況是競爭運營商的本地寬帶接入規模很小,在這種情況下本地軟交換電話無法達到規模效應,每線成本遠高于本地PSTN。假如運營商和設備商不能有效規避風險,長途VoIP的情況會重現,本地軟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會回到PSTN上。
軟交換該如何發展?
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現在的軟交換發展有一些誤區,認為軟交換就是PSTN演進到用IP來承載,或者說就是IP電話。很多設備商干脆把傳統交換機的代碼復制到軟交換上來。PSTN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完善,假如非要搞一個IP上的PSTN去替代現在的PSTN,明顯是多此一舉,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結果是業務沒有突破,成本反而增加。
應該熟悉到,在下一代電信網絡中,語音將只是其中的業務之一。網絡業務中數據特色將更加凸顯。運營商和設備商都不應把軟交換只視為一個電話平臺。只提供電話業務的軟交換不可能撼動PSTN根深蒂固的根基。
軟交換采用SIP作為核心協議, SIP的業務無關性可以使軟交換真正成為綜合業務平臺。軟交換的核心部分也應該是與業務無關的,那種把傳統交換機的業務處理模塊搬過來作為軟交換核心部分的做法,明顯限制了軟交換的業務能力,違反了軟交換的思想。
軟交換的優勢在業務提供能力和網絡融合上。對運營商和設備商來說現在最迫切的還是在軟交換上開發整合可以產生收入的新業務。只有當軟交換提供了PSTN無法提供的殺手級業務,才有可能逐步瓦解PSTN網絡。軟交換不是空中樓閣,現在的IP基礎網絡限制了軟交換的發展,真正的網絡融合必須要有下一代基礎網絡作支持。IPv6、光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將為軟交換奠定網絡基礎。
在具體的業務上,現階段的軟交換應該首先考慮提供多媒體業務和移動業務。在語音業務上,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突破口的,如企業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開始或正在考慮利用數據網承載內部電話業務,IP PBX的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IP公話業務也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
背景點擊
軟交換相關標準化發展
目前,ITU-T、IETF、國際軟交換協會ISC等國際組織正在合作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協議和標準。ISC組織的成立,使軟交換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相關的標準、協議、規范都得到了ITU-T、IETF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重視。H.323、MGCP等一些老協議不斷完善成熟,BICC、SIP/SIP-T等一些新協議不斷推出,一些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產品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下一代網絡的目標是建設一個能夠提供話音、數據、多媒體等多種業務的,集通信、信息、電子商務、娛樂于一體,滿足自由通信的分組融合網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IETF、ITU-T等國際組織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標準協議:
H.248/Megaco:IETF、ITU-T制定的媒體網關控制協議,用于媒體網關控制器和媒體網關之間的通信;
SIP:IETF制定的會話初始協議,用于多方多媒體通信;
H.323:ITU-T制定的IP電話和多媒體通信協議,提供VoIP和多媒體應用;
BICC:ITU-T制定的與承載無關的呼叫控制協議,可使呼叫控制與承載控制分離;
SIGTRAN:由IETF SIGTRAN組織制定的在IP網上傳送PSTN/ISDN的信令協議。
編者視點
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來看,追逐技術為先的時代已經一去無返了。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下,國內的運營商們已經越來越務實。如今,僅僅依靠新技術,設備商們已經很難再說服運營商大掏腰包,隨著公司制經營的逐漸規范化,投資回報率成了運營商更加關心的問題。
同時,VoIP、軟交換等新技術的發展又不斷為新業務的開拓提供可能。電信網向分組交換網轉變是大勢所趨,然而何時具備向下一代邁進的條件,對運營商來說就需要慎之又慎了。在電信領域,完善統一、業界普遍認同的標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進行軟交換系統部署方面,運營商更要熟悉到從傳輸、承載到網絡交換及業務應用方方面面的問題。在現階段,針對特定地域、特定市場進行有益的試驗摸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進行大范圍推廣還不是時候。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