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銀行在方便百姓的同時,還應提供交易安全保障,以保證網上支付的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 余祖江
網上銀行的安全,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近期,工行網上銀行被盜事件使得網上銀行用戶甚為擔憂。《望東方周刊》記者通過網上暗訪,發現網上竟然有成群結伙的人在干從銀行卡里竊財的勾當。安全性問題是網上銀行服務的核心,確保網上銀行的安全是銀行的責任。解決網上銀行安全問題的要害在于安全模式的完善。
由于交易的便捷性,網絡銀行得以迅速發展。據統計,目前,中國已經有20多家銀行提供網絡銀行服務,其用戶超過2800萬,但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令人擔憂。據報道,今年以來,全國大約有200名工行網絡銀行用戶遭遇資金被盜,波及20多個省份。類似事件在其他銀行也有發生。安全問題已成為網絡銀行發展最大的瓶頸。
網銀被盜事件的發生是網上銀行安全機制、業務模式、大眾使用習慣、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執法環境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工行網銀被盜事件不能被簡單的看作銀行或者網銀用戶在安全保密方面存在著漏洞。而且,即使是在相關業務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客觀地講,網絡銀行無法絕對地規避風險,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是網絡銀行必須重視的問題。網絡銀行是基于互聯網的應用,而網絡本身就存在諸如黑客、病毒等安全性問題。網絡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出來的不完善之處,使基于它的網絡銀行深受影響。盡管如此,對于非系統性的風險是可以通過個人、銀行、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分散的。
的確,網上銀行用戶要有安全防范意識,比如正確登錄各銀行網站,注重計算機安全,不要將賬號、密碼告訴別人,不要輕信即時通訊工具上發布的消息等等。然而,面對日益猖獗的高技術竊財狂潮,普遍百姓難以具備如此強大的防范能力。
銀行作為網絡銀行服務的提供者,有責任確保用戶資金業務交易的安全。雖然整個網絡銀行的體系架構仍值得信賴,但是現實中確實存在著各種安全隱患,尤其是在客戶端。
據專家介紹,網上銀行應用了多種安全防范機制,如CA數字證書、防火墻、入侵檢測等多種安全方案,理論上講是安全的。但這種安全機制主要應用在服務器上,而網上銀行恰恰疏忽了對客戶端的安全防范。
銀行首先必須從技術方面力保相關業務安全。例如,為了保護客戶端安全,工商銀行推出了電子銀行口令卡、U盾、防病毒安全控件等安全保障措施。網絡銀行交易技術上的漏洞隨時可能出現,且安全措施也有其時效性和適應性,改進技術裝備、提高技術安全性才能減少網絡銀行交易技術上的缺陷。
同時,銀行還應加強宣傳引導,倡導網上銀行用戶樹立相應的安全意識。比如,銀行應將網上銀行系統的風險介紹給用戶,在使用網上銀行的過程中,對于安全控件更新信息的獲得和可能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銀行也應及時給予提醒。
當然,網銀被盜事件反映出來的“家賊”問題也是眾人所擔心的。這并非網上銀行安全系統漏洞所致,而是某些銀行內部制度執行不力,監管不嚴所造成的。銀行也需要對自身的治理制度進行梳理,不給人以可乘之機。
除了銀行要有一套可行的安全方案外,關于網絡銀行交易的法律法規也必須完善。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網銀資金被盜案件的責任認定、損失賠償以及處置程序等方面尚無嚴格規定。通過明確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強化當事人的防范意識,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交易風險。
無疑,網上銀行使用的安全性和方便性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網上銀行在方便百姓的同時,還應提供交易安全保障,以達到方便性與安全性的協調發展。網上銀行期待安全模式的不斷完善,讓網上銀行用戶能放心使用。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