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橋接
橋接工作在OSI網絡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是一種以MAC地址來作為判定依據來將網絡劃分成兩個不同物理段的技術,其被廣泛應用于早期的計算機網絡當中。
我們都知道,以太網是一種共享網絡傳輸介質的技術,在這種技術下,假如一臺計算機發送數據的時候,在同一物理網絡介質上的計算機都需要接收,在接收后分析目的MAC地址,假如是屬于目的MAC地址和自己的MAC地址相同便進行封裝提供給網絡層,假如目的MAC地址不是自己的MAC地址,那么就丟棄數據包。
橋接的工作機制是將物理網絡段(也就是常說的沖突域)進行分隔,根據MAC地址來判定連接兩個物理網段的計算機的數據包發送。
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為各位網友講解:在下圖中的網絡結構中,有兩臺集線器分別連接多臺計算機,我們分別將A集線器和B集線器定為A沖突域和B沖突域。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中,假如計算機A向計算機C發送數據包時,集線器A會將數據包在整個網絡中的全部計算機(包括集線器B)發送一遍,而不管這些數據包是不是需要發送到另一臺區域B。
(圖片較大,請拉動滾動條觀看) 點擊看大圖
我們再將集線器A和集線器B分別連接到網橋的兩個端口上,假如計算機A再向計算機C發送數據包時會碰到什么樣的情況呢?這時集線器A也是同樣會將數據包在全網發送,當到達網橋后,網橋會進行數據包目的MAC地址的分析,然后對比自己學習到的MAC地址表,假如這個表中沒有此MAC地址,網橋便會在兩個網段上的發送數據包,同時會將計算機A的MAC地址記錄在自己的表當中。
經過多次這樣的記錄,網橋會將所有的MAC地址記錄,并劃分為兩個段。這時計算機A再次發送數據包給B的時候,因為這兩臺計算機同處在一個物理段位上,數據包到達網橋時,網橋會將目的MAC地址和自己的表進行對比,并且判定計算機A和計算機B在同一個段位上,便不會轉發到區域B當中,而假如不在同一個物理段當中,網橋便會答應數據包通過網橋。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了解到,網橋實際上是一種控制沖突域流量的設備。網橋現在基本上已經很少用到了,除了隔離沖突域以外,網橋還可以實現不同O類型網絡的連接(令牌環網和以太網之間的連接)和網絡的擴展(IEEE的5.4.3連接規則)等等功能。
   二、什么是交換
交換同樣工作在OSI網絡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也是一種以MAC地址來作為判定依據來將網絡劃分成兩個不同段的技術,不同的是交換將物理網段劃分到每一個端口當中,簡單的理解就是一種多端口的網橋,它實際上是一種橋接技術的延伸。
在前面的了解當中,我們已經知道橋接是連接兩個不同的物理網段(沖突域)的技術,交換是連接多個物理網段技術,典型的交換機通常都有多個端口,每個端口實際上就是一個網橋,當連接到交換機端口的計算機要發送數據包時,所有的端口都會判定這個數據包是否是發給自己的,假如不是就將其丟棄,這樣就將沖突域的概念擴展到每個交換機端口上。
我們還是舉例為大家說明,在下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計算機A、B分別連接到交換機的不同端口當中,當計算機A向B發送數據包時,假設這時A端口并沒有學習到B端口的MAC地址,這時,A端口便會使用廣播將數據包發送到除A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廣播域),當其他計算機接收到數據包后會與自己的MAC地址進行對比,然后簡單的丟棄數據包;當B接收到數據包后,通過對比后接收數據包,并且記錄源地址。通過反復這樣的學習,交換機會構建一個基于所有端口的轉發數據庫,存儲在交換機的內容可尋址存儲器當中(CAM)。
(圖片較大,請拉動滾動條觀看) 點擊看大圖
在交換機學習到所有端口的信息后,計算機A再次發送數據包給B時,就不再廣播地址,而是直接發送到轉發數據庫中所對應的B端口。通過這樣的學習,在交換機上實現了微分段,每個連接到交換機端口的計算機都可以獨享帶寬。
三、什么是路由
路由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網絡層當中,它是基于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來作為判定依據來將網絡劃分成不同段(IP子網)的技術,與橋接和交換不同,路由劃分的是獨立的邏輯網段,每個所連接的網段都具有獨立的網絡IP地址信息,而不是以MAC地址作為判定路徑的依據,這樣路由便有隔離廣播的能力;而交換和橋接是劃分物理網段,它們僅僅是將物理傳輸介質進行分段處理。同時路由具備路徑選擇的功能,會根據不同的目的IP地址來分析到達目的地最合適的路徑。
在下圖中,我們看到路由器所連接了三臺交換機,這三臺交換機分別被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子網地址段:192.168.0.0、192.168.1.0、192.168.3.0。當計算機A向B發送數據包時,在不知道到達B的路徑時,交換機A會將數據包在自己所在的段上全網廣播,當到達路由器中,路由器便不會再廣播這個數據包,它根據路由協議的規則來判定到達B應該選擇將其轉發到那個段上,這時便會將數據包轉發到對應的IP地址段當中,而不廣播到不需要這個數據包的C網段當中。假如路由器中沒有規則定義到達目的IP地址的路徑時,它會直接丟棄這個數據包。
            
(圖片較大,請拉動滾動條觀看) 點擊看大圖
路由器主要有路徑選擇和數據轉發兩個基本功能,但在很多場景下,路由器一般都承擔著網關的角色。在國內,我們通常都是采用PPPOE撥號或者靜態路由兩種方式實現局域網共享上網。這時,路由器主要的功能是實現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的協議轉換,這同樣也是網關的主要用途。
四、三者之間的區別
1、位于參考模型的層數不同
在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當中,網橋和交換機都是位于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器則位于更高一層-網絡層。
2、基于的路徑判定條件不同
由于位于OSI參考模型的層數不同,所以使交換機、網關這兩種設備判定路徑的條件也不相同,網橋和交換機是根據端口的MAC地址來判定數據包轉發,而路由器則使用IP地址來進行判定。
3、控制廣播的能力不同
網橋和交換機(三層交換機或支持VLAN功能的除外)這兩種設備是無法控制網絡的廣播,假如有廣播數據包,就會向所有的端口轉發,所以在大的網絡環境當中,必須得要有路由器來控制網絡廣播。
4、智能化程度不同
在判定數據的時候,網橋只能判定是否在同一個物理網段,交換機則可以判定數據包是屬于那個端口,但是這兩種設備都沒有選擇最優路徑的能力,而路由器基于IP地址判定路徑,所以會根據IP地址信息來判定到達目的地的最優路徑。
五、三者的不同應用場景及未來發展
在現實的應用環境當中,網橋已經基本上不會被使用了,在中小型的局域網當中,最常用到的組網設備便是交換機,是否選擇路由器會根據網絡的規模和功能來決定,在大型網絡中,路由器是必須的,用來控制廣播,但是由于技術的不斷延伸,交換機也被集成了基于IP地址判定路徑及控制廣播的功能,所以,路由器現在逐步在被可路由式交換機所取代。
前面提到,路由器在很多場景下都是被用過網關,所以,隨著寬帶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最末一公里,一種新興的設備-寬帶路由器將會逐步取代傳統路由器來實現網絡的接入功能。
相信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對于網橋、交換、路由及網關的功能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