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分組環標準,即IEEE 802.17標準,成功地將SONET的可靠性、服務保障和治理能力與分組網絡的靜態效率結合在了一起。
空間再利用指的是只將數據包發達到環路環境中的某一個部分的能力,由于不需要發送到整個環路,因此可以有效地保留帶寬。利用這種技術,我們可以在環路中使用較為簡單的以太網交換機來替代昂貴的第3層路由器,從而使RPR成為一種對大型企業和服務商都頗具吸引力的解決方案。
當RPR標準于2004年6月獲得批準后,IEEE的802.17工作組便開始了SAS的標準化工作。整個項目將于今年下半年獲得批準。
虛擬橋接
具備SAS能力的RPR環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虛擬的以太網橋接,環路上的每個節點都代表一個橋接端口。該技術的功能是讓環路節點學習各自連接的終端站(Endstation)的以太網地址,然后根據這些學習到的知識做出交換決定。當目的地址是第一次碰到,包含該地址的數據包將被發送到環路上所有的站。具體形式如圖所示。

當每個站收到一個數據包時,它就會學習該數據包的ip地址以及與發出該數據包終端站相應的RPR節點。結果是,當一個數據包到達環路時將該終端站的地址作為其目的地,入口處的RPR節點會搜索它的學習表,然后為該數據包指定對應RPR節點的地址。RPR會被指定一種擴展報頭格式,使數據包可以連同地址一起封裝在RPR域中,同時還保留原有的以太網地址并利用該以太網地址實現透明的以太網傳輸。
要害優勢
該過程的要害優勢就是可以提供空間的復雜利用,各站只將流量發送到環路上對應于數據包目的地的節點。假如第2層RPR環不了解這些信息,它就會被迫將所有的數據包廣播到環路上的所有目的地,空間的浪費也就成為了必然。
最初的RPR規范主要設想環路中使用第3層路由器作為節點,而第3層路由器可以將數據包只引導到其路由的下一跳,從而輕松地實現空間的再利用。但是,許多應用對于成本非常敏感,而且使用路由技術還會使復雜性大幅提高。具備SAS能力的RPR則正好將以太網的經濟性與SONET的可靠性和運營支持性能結合在了一起。
有了SAS的增強功能,第2層以太網交換機或傳輸設備可以輕松地集成到RPR環路中,使RPR在服務商和大型企業網絡市場中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
進入討論組討論。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