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Alexander 著 趙鋒 譯
現在的PC機只需要通過一個簡單易用的接口接入互聯網。網絡將文本格式的URL轉換為ip地址,網絡中的路由器和服務器之間通過協商建立一系列的連接,然后傳送所需的數據。用戶根本不需要考慮帶寬、接口、路由器或是通道。
這種模型同樣適用于骨干網絡的帶寬分配。這種模型我們稱之為“智能光互聯網”。在這個網絡中,高速、高容量的路由器、傳輸系統、光交換機和軟件可以隨時根據用戶的需求立即自動分配任意數量的帶寬。
觀察當今家庭和企業中的局域網,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的工作方式基本上相同。這樣我們沒理由懷疑這種模型同樣適用于核心網絡。
目前的發展趨勢是,采用開放式平臺和協議。在這些技術中,IP最具吸引力,這是由于IP在數據通信中已被證實為一個強大且可行的標準。
現有設備的局限性
現有核心網絡基礎設施的問題在于它既不能實現互通,又不能擴容。IP則已經被證實是一具有互通能力的技術。多年以來,不同廠商的路由器和服務器已經可以方便地交換內容和信令。目前的挑戰是,如何使光核心網具有互通能力。電信運營商應能啟動路由器、交換機或終端,并使它們立即被識別并在整個網絡中互通。
其次,現有的網絡迫使操作員手工分配網絡帶寬,當帶寬需求非常大時,這會給維護治理網絡帶來許多問題。舉例來說,假如你需要在華盛頓和舊金山之間提供一條655Mb/s的連接,那么你就必須在兩地之間的每一個SDH環中手工提取一個OC-12,然后將他們一環一環地連接起來,這可能要花費幾個星期甚至數月的時間。
拋開業務提供商和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不談,不斷上升的帶寬需求已經使上述方法的成本過高,并且十分不方便。從長遠來說,它是行不通的。
運營商需要一種智能的帶寬分配方法。與手工連接電路相比,他們必須能像在企業網中一樣在工作站上使用一種簡單的軟件接口分配波長和配置連接。這樣,配置工作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
新一代的業務提供商
現在,業務提供商的構成已經開始發生變化。盡管在過去,業務提供商可以被劃分為像本地和長途這樣的類別,但是互聯網和與類型無關的下一代網絡卻已經創建了新的市場和類型,這種分類的根據是最終用戶的特點,而與地理位置、傳輸網絡或傳輸距離無關。骨干網絡運營商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向每一類業務運營商和市場提供帶寬和帶寬治理工具。
舉例來說,將會有向企業提供要害任務網絡業務的高端運營商,他們將提供不同級別的業務,每種業務根據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優先級。此外,還會出現基于撥號業務的低端運營商,他們通常提供廉價的長途IP語音業務,他們所需要的是基本的“盡最大努力”服務。
目前還出現了一種中間人,他們購買1Gb/s的帶寬,然后將這些帶寬拆散轉賣給其它的運營商或是互聯網業務提供商(ISP)。業務提供商和ISP將會分為國際、國內和區域等層次,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運營商都要購買以DS-3為單位的帶寬。
現在,核心網絡運營商正在建設能提供動態光業務的基礎設施,這樣他們就能滿足所有這些用戶的非凡需要了。
精簡協議層
智能光互聯網需要IP層和光層密切協作。不久,這兩個協議層就會合并在一起并通過通用的信令協同工作,而不是像以往那樣IP層只是簡單地搭在光層之上。
現在,工業上已經接近于通過工作站實現光帶寬的動態分配。這樣,整個網絡就能通過信令的集成實現自動配置。
當一個用戶或業務提供商提出特定業務請求時,網絡將會自動地發送請求、分配和使用所需的帶寬。這一過程使用了對所有網絡設備都通用的IP開放信令協議,它完全是通過基礎設施內部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
如何開始
運營商應如何開始呢?首先,他們必須停止安裝過時的交換機和傳輸設備,因為它只會增加設備和運營成本。然后,他們需要開始采用與IP路由器直接連接的智能光交換機。由于這些系統已經有了嵌入式智能,運營商現在能夠開始創建下一代的光業務。
現有的設備不需要被完全丟棄。當然,運營商完全可以選擇在設備折舊期內充分利用這些設備以減少投資。但是,應用智能光互聯網模型是運營商處理未來幾年內迅速增長的帶寬需求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目前的網絡帶寬將只占未來五年網絡帶寬的1%到10%。到那時,該網絡的10%仍然可以使用舊的設備,但它只是整個網絡的一小部分而已。
智能光互聯網動態分配帶寬,提供創建業務的軟件工具,并能通過IP信令進行無縫的互通,所有這些都是網絡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