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時間信號的格式和傳輸方式 目前常用的時間信號格式主要有時間碼和NTP(Network Time PRotocol)兩種。 (1)時間碼 時間碼包括IRIG(Inter Range Instrumentation Group)、DCLS(DC Level Shift )和ACTS(Automatde Computer Time)等幾種;
a.IRIG:由IRIG組織于1965年開發的,其版本為IRIG Standard 200-95,并分成A、B、C、D、E、G、H幾種。基保,最為常用的是IRIG-B,傳輸介質可用雙絞線和同軸電纜,精確度為10μs~100μs。 b.DCLS:是IRIG-B的一種非凡形式,通過64kbit/s的數字數據網(DDN:Dingital Data Net-works)的線路進行傳輸,無傳輸距離的限制,精確度為10μs~1000μs。 c.ACTS:由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開發的,通過Modem/ISDN的撥款號方法進行傳輸,也沒有傳輸距離的限制,精確度為10μs~1000μs。 (2)NTP NTP是由美德拉瓦大學的D.L.Mills教授于1985年提出的,除了可以估算封包在網絡上的往返延遲外,還可獨立地估算計算機時鐘的偏差,達到在網絡上實現高精準度計算機校時的目的。在網絡中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時間標準的Internet協議,基于UTP報文。其從誕生到今天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最新的版本為4.0(RFC-1305),精確度為:局域網10μs~10ms;Internet 100μs~1000μs。 2.3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的,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于1994年全部建成。GPS系統包括空間(GPS衛星)、地面控制-地面監控系統和用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三大部分。GPS信號接收機可接收用于授時、準確至納秒(ns)級的時間信息。盡管在GPS測量中包含了衛星和接收機的鐘差、大氣傳播延遲、多路徑效應等誤差,以及在定位計算時會受到衛星廣播星歷誤差的影響等,但在相對定位時大部分公共誤差都會被抵消或削弱,定位的精度也會大大提高。 授時型接收機主要利用GPS衛星提供的高精時間標準進行授時,常用于天文臺及無線電通訊的時間同步。按接收機的載波頻率分類,有單頻接收機和雙頻接收機兩種。采用GPS授時型接收機提供的高精度時間一般被用作時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