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L技術的基礎 普通老式電話業務POTS(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是利用PSD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來進行的。POTS設計用于傳輸語音,為了獲得良好的語音質量,被設定為只處理0--3400赫茲范圍內的信息。這種窄頻帶的服務假如用于通過調制解調器傳輸數據,則速率范圍為里(0.44mm)。隨著線路編碼調制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在一個波特中發送兩個比特的技術,這種編碼調制技術被稱之為2BIQ。ISDN BRI使用的就是2BIQ技術,同樣在本地回路距離5.4公里的情況下,頻率只需要到80kHz就夠了。
HDSL的出現 90年代初期,一些廠商將2BIQ調制技術應用于T1/E1服務中,線路中不使用中繼器,數據在4線(4根銅線)的線路中傳輸,其中銅線兩兩成對。每一對銅線的線路速率是784,000bps,整個線路速度為1,544,000bps。這樣一來,在使用頻率較小的情況下,也得獲得所要求的本地回路距離,這項技術被稱為HDSL(High Bit Rate Digital Subsoriber Line)。基于該技術,可以使本地回路在不需要中繼器的情況下,回路距離達到3.6公里(0.5mm線徑)。
在眾多的編碼調制技術中,還有一個叫做CAP(Carrierless Amplitude and Phase)編碼技術。它與2BIQ相似,也是在一個波特中傳輸多個比特,不同的是,CAP能在每一波特中傳輸2--9個不等的比特。這使得在相同本地回路距離的條件下,CAP比2BIQ所需的頻率要小得多,從另一角度看,在同樣的頻帶下,CAP比2BIQ能傳輸更遠。目前,CAP調制技術已經應用于HDSL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