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數字圖書館
福建醫科大學創建于1937年,是福建省重點建設的8所高校之一,擁有在校生6000多名。
從規模上講,福建醫科大學的圖書館并不大,圖書數量不是很多,書刊總計30萬冊左右,以醫科類專業書籍為主,并且書籍的更新也比較慢,學生一直反映書刊太少、太老。并且,紙質期刊圖書資料價格越來越昂貴,一些重點、通用書刊必須采購多個副本以供借閱,占用資金非常大。所以,福建醫科大學一直在考慮圖書館的“擴容”問題。
到2002年左右,數字圖書館日漸受到重視,并且在一些高校中陸續開始實踐,福建醫科大學圖書館館長呂述珩也開始關注數字圖書館,并得到了校領導的支持。就在這一年,購買了幾套中國數字圖書,并購買了第一套存儲設備,用于存儲這些數字圖書。
雖然當時在線的圖書資料很有限,而且由于存儲設備和服務器配置都很低,學生在線閱讀和查詢的速度很慢,但是仍然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到了2003年底,教育部組織了一個面向全國的高校教學評估項目,福建醫科大學的數字圖書館也渡過了“實習期”,于是決定正式啟動數字圖書館項目。
由于數字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圖書信息的儲存和調閱,所以數據的存儲和保護最為要害,存儲架構是最重要的考慮環節之一。NAS架構還是SAN架構,福建醫科大學選擇了哪種呢?
“現成兒”的決定
根據學校對數字圖書館的總體規劃,呂述珩帶領圖書館相關人員做出了今后的兩年內館內數字信息化資源的規劃,并決定購買清華全國科技期刊光盤數據庫、重慶維普科技期刊全文庫、萬方數據庫等,大概是20萬冊圖書的容量。另外,還計劃建立本校學位論文數據庫、本館館藏目錄、本校重點學科導航庫、軟件工具倉庫等。
根據目前20萬冊數字圖書的量計算,需要的存儲容量約為5TB。應該說這個量還是比較大的。另外,考慮到以后的數字信息資源建設規劃,這個存儲架構應該具備很好的擴展性。有一個“現成兒”的條件是,福建醫科大學校園網建設也做得比較好,千兆光纖到大樓、百兆到桌面。現有的數據量比較大、學生調用頻繁、兩年內要陸續新增大量新數據、有現成的千兆光纖網絡等等,根據這些條件和因素,福建醫科大學最后決定采用SAN架構來搭建數字圖書館的存儲系統。
“這其中還有一個因素,我們去參看另外一個正在建設中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他們一共只有3TB的數據,采用的是NAS架構,僅數據安裝就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用光纖架構速度肯定會快一點”,數字圖書館技術負責人陳旭補充了一點。
現有的數據容量需求已經達到了5TB,最后實際采購的容量為6TB(做RAID前的容量),即42個146.8GB硬盤。經過綜合評估,福建醫科大學最后選擇了IBM提供的SAN方案。方案以一臺IBM FAStT700為核心,4臺IBM x345服務器通過1臺IBM TotalStorage 3534F08 光纖交換機和IBM FAStT 700存儲相連接,形成一個SAN存儲區域網絡結構。
陳旭以前雖然對光纖有一些了解,但是實際應用還是第一次,所以在項目開始前對光纖通道做了比較系統的預備,“不過這個過程并不難,因為現在的設備所帶的治理軟件非常輕易把握,IBM對我們進行了一個5小時左右的簡單培訓,然后基本上安裝到調控的過程,就非常順利地完成了”,陳旭說。在調控完成后,5TB的數據安裝只用了三天多一點時間,并且非常順利,驗證了光纖通道傳輸速率快、數據穩定性好的特點。
從最后的總投入看,建立這個小型的SAN成本并不比建立一個規模相當的NAS貴。SAN結構還給福建醫科大學帶來了一個好處,因為16公里以外還有一個新校區,通過光纖連接后,新校區可以共享母校數字圖書館的資料。
目前,福建醫科大學大多數的研究生工作室、教研室以及一部分教室都可以直接接入數字圖書館調閱。本科生宿舍還不能接入。另外,由于第一期投入有限,還沒有數據備份系統,“我們下一期工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而SAN架構帶來的可擴展性就很好地支持我們的這個規劃”,呂館長說。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