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精細化治理和財務監管力度增強的雙重驅動之下,IT資產治理終于從傳統的資產庫跟蹤領域“魚躍”而出,快速向IT系統治理平臺的核心游弋。
大約在5年前,資產治理還局限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疇以內。當時,資產治理軟件的主要任務是記錄和跟蹤企業的物理資產,包括硬件及部分軟件的配置情況、使用者歸屬等信息,這些數據通過簡單的機械化操作或純手工方式導入到一個類似Excel表格的資產清單中,以方便用戶查看。那時候,不少主流的網絡治理套件通常都具有資產治理模塊,而由于此類產品功能單一(實質上就是一個小型數據庫),不少企業選擇自行開發這樣的軟件。
應用的低門檻并沒能帶動資產治理的大眾化。由于缺乏對資產信息的實時追蹤、屬性標記、多樣化展現及變更治理等能力,資產治理一直處在深井之中,與企業業務的隔閡久久不能彌補,這使它長期“游離”于企業IT治理平臺的核心以外。
“潮落之后是潮起”。在IT治理方法改進、法規遵從、財務治理、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資產治理迅速從邊緣“游向”主流。如今,資產治理軟件的工作范圍已經遠遠超越了簡單的硬件資產信息跟蹤,它可以在物理資產庫的基礎上,集成來自ERP、CRM等應用系統的信息,同時發現和更新合同、許可證、軟件計費等與業務相關的資產數據。
除了技術的演進外,資產治理在IT治理領域內的地位也不斷提升。隨著ITIL等最佳實踐框架被廣泛地運用到IT服務質量控制體系,資產治理已經成為支撐IT運營的一個要害組件。同時,IT架構的調整又給資產治理帶來新一輪利好。在CMDB(配置治理數據庫)IT治理新核心的地位得以確立后,資產治理與服務治理、配置治理、策略治理一起,成為緊緊包裹CMDB內核的要害模塊。
然而,初現的曙光仍不能照徹整個資產治理領域。對很多企業來說,它仍然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其資產發現與跟蹤、業務關聯等特性尚未得到足夠重視。而由于資產治理項目的執行將牽動財務、行政等非IT部門的流程調整,因此它將比其他項目遭遇更多來自企業固有組織結構的阻力。剛剛躍上潮頭的資產治理注定要經歷一段艱辛的破冰之旅。
殊途而同歸
在擺脫傳統資產庫桎梏的征途中,資產治理技術革新的風云早已幾番變幻。為了更有效地治理IT資產,實現對IT基礎設施復雜和動態信息的實時跟蹤,眾多軟件企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聰明進行領域內的技術創新。
其中,重量級的國際軟件巨頭仍然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在BMC、CA、HP最新的系統治理產品架構中,資產治理居于接近核心的顯要位置。以BMC為例,在其聞名的實現BSM(業務服務治理)的8條RTV(成就價值之道)路徑中,資產治理與發現位居其一。從RTV的體系結構上看,資產治理與變更治理、能力治理、服務水平治理(SLA)以及服務臺構成了一個圍繞CMDB的閉環。產品方面,BMC的Remedy Asset Management承諾在IT資產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跟蹤和治理IT資產及其不斷變化的配置關系,并且將不同來源的資產信息集成到統一的視圖之中。
2006年,HP軟件刷新了OpenView產品架構。在最新的三層結構中,資產治理被歸入IT流程自動化的中間層,成為支撐業務變化治理的技術之一。資產治理的潛在價值一直為HP所關注。在2005年,HP軟件更是花費4.25億美元巨資收購Peregrine,以增強其在資產治理領域的競爭實力。據悉,HP軟件針對Peregrine與幫助臺、配置治理等對象的整合工作已經啟動,Peregrine的資產治理性能將被“消化”到Openview的其他產品之中。
與BMC和HP相比,CA更強調對資產治理的全面性。在CA的產品家族中,有5~6個軟件具有資產治理能力,其中包括主打產品Unicenter Asset Management,以及實現軟件分發、遠程控制、補丁治理、桌面DNA治理、資產生命周期治理的相關產品。
四大系統治理軟件廠商聯手推動的技術革新中,IBM的套路與眾不同。除推出Tivoli License Manager等單品外,IBM在資產治理方面一直沒有明顯的動作,技術收購和主動的技術儲備遲遲沒有發生。不過,IBM也有自己的想法。對于個性化需求特征強烈的應用,IBM更愿意把這部分工作交給不同地域的合作伙伴來操作。目前中聯集團等公司基于Tivoli平臺開發出面向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的資產治理解決方案,并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的服務交付。
在被大公司一致看好的同時,資產治理也成為中小軟件企業的掘金良地。Altiris、LANDesk、MRO Software、Novell、PRovance等公司相繼推出了資產治理套件,相比大公司的產品,這些專用型產品的特點是,通用性和靈活度更強,功能挖掘更加深入,但集成與擴展能力相對薄弱。
雖然方向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無論勾畫的技術藍圖如何,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即實現對IT資產完整生命周期的治理。目前,軟件對IT資產的控制能力已經足夠強大,能夠實時治理企業中有形(PC、筆記本電腦、網絡設備、軟件等)和無形(租用服務、許可證、服務合同等)的IT資產,很多產品還兼具有代理和無代理的資產清單功能,以方便用戶針對自身網絡情況做出選擇。而專門的資產生命周期治理軟件也已面世。
挑戰摩擦力
IT應用環境有著永恒的摩擦力,正如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一樣。再銳利的技術,“落地”時也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或挫折,資產治理亦如是。
中聯系統有限公司在資產治理領域與IBM保持著緊密的合作,他們開發的資產治理解決方案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用戶。不過,作為增值應用的一種,資產治理模塊基本上是隨同治理平臺進入企業的,用戶對資產治理個體的愛好并不濃厚。
中聯集團IT治理解決方案事業部的高級經理鄭雄表示,網絡和系統監控仍是國內企業關注的焦點,資產治理的實施序列靠后,用戶一直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應用需求。“恒安標準人壽是我們碰到的一個特例”鄭雄說。據他介紹,從項目啟動伊始,恒安標準人壽就將資產治理放在首位,流程治理、應用監控放在其后。他們將資產治理軟件部署在300余臺PC上,在實現軟硬件清單治理的同時,建立了嚴密的非法軟件監控體系,有效地規范了客戶端的應用行為。
“但這樣的用戶太少了”,鄭雄感慨道。究其原因,他認為主要的阻力來自企業的組織架構。資產治理技術的引入將改變行政部門治理IT資產的普遍狀況,而這種涉及職責和權力的行為推進難度可想而知。“實施的動力只能來自企業自身,加強IT審計、核算的需求最終將‘烘熱’資產治理”,他說。
不過,在快速飛跑的IT界,樂觀的情緒總會占據上風。這一領域的從業者已經發掘到一些積極的元素。BMC中國區技術服務部經理謝磊表示,資產治理推行的進程與企業IT建設的成熟度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電信、金融等行業相對成熟的IT建設將促進資產治理的普及。而在市場對企業約束力度加大后,企業內部由財務或其他部門策動的IT治理結構調整也將會隨之發生。同時,他認為制造業“可能從一開始就產生‘純粹的資產治理需求’。”
CA中國公司的一位產品經理也指出,資產治理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需求都是相當急迫的。除了上市企業(非凡是在海外上市)面臨嚴格的法規遵從要求外,而那些未上市的企業也會遭遇IT粗放化治理所導致的問題和壓力。企業的治理層想要清楚地了解到底擁有多少IT資產、每一筆IT花銷的走向和收益等,這些都需要資產治理技術的介入。
“前瞻性的技術總會在金融、電信這些行業首先找到突破口,從最近一段時間的接觸看,銀行客戶對資產治理有著‘本能的著迷’。”中國惠普有限公司軟件產品部市場拓展經理初明說。他指出,相比其他行業,銀行對基于財務模式的資產統計表現得更為積極,很多銀行已經著手進行IT運維中心的成本分攤,他們實施資產治理應用的需求非常迫切。
LANDesk技術支持經理楊云松也表示,雖然大規模部署的趨勢尚未形成,但資產治理在局部領域已經表現的非常活躍,目前對其需求較為迫切的行業包括電信、銀行和電力等。
厲兵秣馬待出征
在資產治理的垂直市場,真正的交鋒遠未開始。或許可以這樣形容,這個游戲的所有參與者都處在摸索階段。最近兩年間,各個軟件廠商的資產治理套件都發生了很多改變,其中主要與治理范圍和業務關聯性相關。資產治理正在為適應新的IT治理框架和SOA這樣的新技術進行自我調整。在等待應用需求“融化”的過程中,軟件廠商們更愿意潛心磨礪技術,而不是為“蛋糕的一角”拼個你死我活。
暫時平靜的湖面下,暗流涌動。為了迎接明日之戰,軟件廠商們都希望早早練就克敵制勝的“絕招兒”。BMC強調,要通過對清單、存儲、展現、請求、處理等環節的串聯為用戶提供全面的資產表達;LANDesk則認為自身的優勢在于其產品與不同治理平臺或工具的集成能力,以及完整的前端資產信息收集功能;HP表示,將通過技術演進把資產治理從混亂、被動(資產跟蹤)、主動(費用控制)、服務(流程自動化),最終引向價值(資產優化)階段。
雖然還沒有給出清楚的資產治理路線圖,IBM卻對這一應用的載體—Tivoli治理平臺做出了最大的改變。2005年,Tivoli離別了原先“臃腫”的架構,新的Tivoli Monitoringacerun: yes"> 6.2版本努力嘗試塑造“簡單易用,界面友好”的新形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鄭雄對這一變化的形容。他認為,Tivoli的改變將為其產品在資產治理方面的客戶化和本地化帶來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場未見硝煙卻又不斷升級的暗戰。雖然格局仍不明朗,但眾多軟件廠商卻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尋找決勝千里的定數。在此過程中,“資產治理與CMDB的關聯關系”成了眾多廠商共同的著力點。
“資產治理數據最終將匯集到CMDB中,成為數據中心核心信息庫的一部分”,這一技術構想已經被普遍認同。軟件廠商認為,資產治理套件或模塊將為CMDB收集系統外圍的擴展信息,并將精煉后的治理數據“寫入”記錄著不同信息庫間配置和變更關系的CMDB。因此,資產治理信息庫與CMDB間存在著一定比例的重疊,也有所差異。而為了讓資產信息庫中的數據能夠更順暢地流入CMDB,眾多軟件廠商已經在整體技術策略中考慮了兩者的銜接問題。
BMC的謝磊認為,聯邦機制可以實現資產信息庫與CMDB的無縫集成。BMC的Atrium CMDB所具備的分散治理、集中展現、松散耦合的特性將幫助用戶跨越要害數據整合的障礙。
鄭雄表示,未來資產治理與CMDB的結合將更加深入,甚至可能不再以獨立工具的形式出現。當然這只是一種看法,還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作為一個扎根資產治理的軟件廠商,LANDesk似乎更希望資產治理與CMDB保持一定的距離。LANDesk的楊云松認為,資產治理將快速從工具向解決方案轉型。相比其他產品,LANDesk的優勢在于強大的前端收集能力,以及能夠與不同的CMDB做集成。他還表示,公司在收購了業務流程治理廠商NewRoad后,開發自己的CMDB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在IT的疆界之外,資產治理依然面臨融合的問題。今年剛剛被Infor公司收購的DataStream將自己定義為企業資產治理(EAM)軟件廠商。除IT設備外,DataStream將更多的精力投向非IT類的生產型資產治理。Infor EAM集團大中國區總經理唐慶茂表示,EAM與IT資產治理間的差異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共存,但最終仍可能走向融合。目前,已經有SOA這樣的框架技術來支撐這種融合,無論底層系統是分離還是合并,用戶在未來肯定能夠獲得一個統一的展現界面。
應用,仍需積淀
當資產治理這條“快魚”高速劃進視野時,用戶的第一反應卻是不習慣、不適應。小柳是一家大型綜合物流企業的信息治理部的工程師。她所在企業的IT系統處在全行業的絕對領先水平,但至今仍然通過一個小型資產庫軟件進行IT設備治理,資產信息的錄入、變更也全部采用手工方式進行。對于“來勢洶洶”的新一代資產治理技術,小柳并沒有受到多少感染,用她的話說,“資產治理軟件仍然是一個不好用的東西”。
在2005年,小柳的公司就進行過相關產品的考察。“對方來了個工程師,在設備上挨個安Agent(代理程序),然后在服務器端收集資產信息,效果很不理想,很多設備監測不到,收集上來的內容也有很多錯誤。”她說。最讓她頭疼的是廣播發送不出去,由于企業內部設置了多個VLAN,SNMP輪詢無法穿越整個企業網絡。假如要完成輪詢必須打開VLAN,而這是企業的安全規定所不答應的。
在粗略地估算出自動收集和手工收集的工作量基本持平后,小柳的公司終于放棄了采購新軟件的想法。既然它無法保證信息收集的準確無誤,并且將對安全策略造成強烈沖擊,為什么要花錢買麻煩呢?
“先吃到螃蟹”的企業也有抵觸情緒。有用戶認為,某些資產治理套件的架構太過復雜,不易于使用,想看的資產信息展現不出來;購買了具備易用型產品的用戶也在大呼后悔,認為基于java的代理簡直就是吞噬資源的“魔鬼”;還有多數據核心的整合、與企業CMDB的集成、針對企業實際需求的產品定制、多元化資產信息展現等問題,讓企業的資產治理應用之路愈發凹凸不平。
與技術的高歌猛進對應的是應用積淀的欠缺。對此,北京國脈融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支持經理于洋進行了理性地分析。他所在的公司也是在數番考察后仍沒有實施資產治理項目,“主要是因為資產治理的牽涉面太廣了。”他說。
他指出,僅僅是IT資產屬性的整理就是一件非常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事情,而在一連串的折騰后,企業馬上面臨的就是項目上線后部分流程的變更問題。在執行的具體過程中,來自非IT部門的主動質疑或消極反抗都將拖緩資產治理發揮效用的時間,資產治理在企業中的命運很可能由此改變。
于洋贊同資產治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說法。“個人感覺,這東西沒什么難度,是IT系統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實施的要害是將每個資產組件的基礎屬性記錄準確,并且為其附加準確的資產流程治理屬性,剩下就是按照流程執行的問題了。”他說,“但流程恰恰是最要害的一點,好的流程可以規避很多弊端,反之有可能使其全軍覆沒。”所以,他猜測資產治理在短期內的走勢是“意義重大,但普及不會太快”。
的確,當很多企業還在為流程整合、精細化治理而痛徹心扉,資產治理注定要遭遇逆流。不過,這種徘徊不是永久的,是會因技術的演進或環境的變遷所改變的。財務、法規等對IT資產監管水平的提升, IT資產占企業整體資產比例的增加,都是構成資產治理應用需求噴涌的要害因素。非凡是財務部門對于資產治理的認知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一技術普及的具體時間。在資產治理的前方,仍是一片可以暢游的海洋。

編看編想
做不做前浪?
做創新技術的報道總是會留下遺憾。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很難找到成功的案例來證實技術對應用的改變。從嚴格意義上說,資產治理不是一項新技術,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三十年間,資產治理技術的變化翻天覆地,但應用卻在低位流連。即便在信息化建設更加發達的歐美國家,新一代的資產治理應用也處在剛剛起步的狀態。
產業鏈條發展的不對稱讓廠商和用戶都很頭疼。這不是只有資產治理才有的經歷,用戶對于新技術懷有“本能的畏懼”。與IT廠商多輪較量后,用戶已經深諳“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道理。曾經采訪過的一位CIO甚至表示,自己從來不買沒有SP1的軟件,因為這樣的產品太不成熟,不知道要打多少補丁才能讓它穩定下來。
在IT圈,越理性的用戶越不可能成為先鋒。而失去了理性的實踐與審閱,依靠盲目的試探或打包式的推廣,創新技術難以撫平前路中的波折和磨難。這是一個很難調和的問題,輕易變成一個打不開的結。而既然用戶自我保護的心理無可厚非,那IT從業者就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用戶勇敢地做“前浪”,這已經成為推動技術前進的要害。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