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的演進
隨著基礎網絡的不斷發展和業務需求的日益多樣化,作為業務層面的智能網也在不斷地發展,傳統單一、封閉、孤立的智能網體系逐漸難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業務發展的要求。例如:不同承載網之間的智能網技術采用的協議不同;不同網絡之間業務難以互通和共享;與周邊的運營支撐系統、與第三方的網絡及內容資源缺乏標準統一的接口協議;業務只能由SCE開發提供,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業務開放性要求等。
這就要求未來的智能網在保證電信級穩定性和保障大規模全網覆蓋的前提下,在網絡結構上朝著多網業務融合、周邊接口逐步標準化的方向發展,而業務本身則應向體系更加開放、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關注個人應用體驗的方向發展。推進智能網演進的主要動力來自迅速發展的網絡環境對提供新業務能力的需求。未來的智能網體系結構應與新型分布計算技術結合,吸收諸如分布式對象技術和智能移動代理技術等新技術思想,在軟件開發和分布特征方面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用戶對業務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適應各種業務的跨網絡互連和通信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
可以看出,基礎通信網絡的日趨完善使得運營商的角色已經逐步從為用戶提供通信“商品”轉變為提供通信“服務”,進而步入了為用戶提供通信“體驗”、甚至是提供超出通信范圍的體驗的新階段,即開始進入了所謂的“體驗經濟”、“娛樂經濟”時代。用戶在使用某項業務時的目的已從原先單純地滿足基本通話需求轉變為主動地尋求一種體驗,一種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更多便利的體驗、一種感官愉悅型體驗、一種個人風采和魅力展現的體驗、一種能為自己創造附加價值的體驗等等,這些都要求智能網的發展目標是走出單一封閉網絡的初級應用階段,實現多網融合的、分布的、開放的、具備豐富內容的、與用戶日常生活每個環節息息相關的、真正以用戶為核心的業務提供模式。
業務品牌競爭時代的要求
當今基礎通信網絡和服務的日趨完善,使得幾乎已經沒有人對于基本的通話接續能力產生疑慮,這也是運營商多年來對于“電信級”這三個字的不斷追求和努力打造的結果。那么在用戶需求從基本的通話接續向附加業務轉型后,電信級的服務標準也理應延續到業務提供的主體———智能網上來。事實上,用戶對于智能業務的依靠性越強、與個人生活聯系越緊密,其對于服務質量的要求也會越高。無論技術怎樣發展、業務功能怎樣豐富和多樣,穩定性可靠性始終是業務運營成功的基礎和首要前提。尤其在當前業務品牌競爭時代來臨的時候,作為對最終用戶承諾之代表的品牌容不得半點差錯。
我們知道業務的功能實現和其在現網的性能、尤其是在大話務量下表現出的性能完全是兩個概念。業務的性能主要依靠于兩個因素:硬件(主要是SCP)體系架構、平臺軟件及業務軟件。華為TELLIN智能網SCP采用小型機雙機熱備方式,信令接入點采用基于C&C08的交換機架構,華為TELLIN智能網產品的高可靠性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同。從對系統可靠性更加至關重要的軟件架構上來說,華為TELLIN智能網憑著多年現網的廣泛應用經驗,深深熟悉到在大話務量呼叫下對于軟件架構的高可靠性要求,因此始終嚴格要求在軟件設計、開發、測試等全流程的所有環節都必須保證對系統性能的高度重視,以保證產品在全網的高可靠性應用。
綜合智能網的發展
綜合智能網的體系結構與單一的固定和移動智能網基本相同,但其業務層融合了多基礎網絡的業務能力,向用戶提供跨越網絡界限的業務。綜合業務控制點SCP可同時支持INAP、CAP、CDMAWIN、RADIUS、xml等協議,從而為固網、GSM、CDMA、數據網、Internet等不同的網絡提供相應的業務。綜合SMP提供對系統數據及業務用戶數據的統一治理,以方便運營商對綜合業務的運營和維護。
綜合智能網的實現使得運營商可以更加專注于業務本身的運營發展,更加關注使用業務的用戶(而非網絡),增強運營商與用戶本人的營銷溝通,增強多網之間服務的聯系(用戶數據統一),相互促進多網之間的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實現業務運營維護的統一,智能網系統與運營系統接口的統一,與價值鏈上其余環節配合的統一,業務運營模式的統一,周邊資源的共享等等。
綜合智能網的發展對于基礎交換網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基礎交換網絡須要提供開放的對接能力,而不是封閉的網絡結構,并在開放的前提下支持盡可能標準統一的業務網絡協議。華為綜合智能網平臺在對基礎網絡的協議支持能力上,除了標準的協議能力外,還具備良好的兼容性,以適應現網多設備廠商產品共存的情況。在傳統PSTN與Internet互通上,華為目前也已成功實現了通過XML/VXML協議與Internet互聯業務的商業模式。
除了對網絡層的要求外,對于業務層本身也有較高的要求。無論運營商今后會同時擁有多少種基礎網絡資源,未來綜合智能網的理想境界在于能夠完全屏蔽各基礎網絡間的差異性。然而,不同的基礎網絡之間究竟是有很大的不同,要達到這種理想境界的前提首先是設備商各單網智能業務體系的高度成熟。只有對固網、G網、C網等網絡本身的智能網有深厚的經驗積累,對各自網絡的業務提供在協議支持能力、交換網的能力配合、業務觸發模式的差異、計費模式的差異、對業務平臺能力的不同要求等諸多方面有了深刻的把握以及豐富的現網運行經驗之后,才能真正談得上對于綜合智能網的運用自如。華為公司目前在綜合智能網領域之所以能夠表現出強勁的優勢,完全歸功于歷年來在各單網智能網上成熟堅實的研發、應用基礎。華為智能網同時在PSTN、GSM、CDMA、綜合智能網等各領域具備最廣泛成熟的現網應用,并在各領域都有獨立的專業研發機構。
開放的下一代網絡智能網
智能網的開放性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由于智能網的體系結構以及基于SIB的SCE業務開發模式專業化要求較高等限制,無法真正實現將業務開發能力完整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務的響應速度以及業務的多樣性。
為了改善傳統智能網的不足,開放業務體系結構(OSA,OpenServiceArchitecture)在下一代網絡中應運而生。OSA繼續了智能網的思想精髓,高度抽象了底層網絡的能力,采用OSA/ParlayAPI編程接口,向第三方業務開發商開放,徹底屏蔽了底層網絡的復雜性。OSA使底層通信網絡能力以API的形式開放,任何與基礎網絡運營商簽約的業務提供商SP、企業或個人均可方便地開發業務和應用。這種業務運營模式的革命,必將導致各種新業務和新應用的大量涌現,使通信在人類的生活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從下一代網絡的發展來看,無論是從PSTN到NGN,還是從GSM/CDMA到3G,都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至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傳統網絡會和下一代網絡共存發展。針對新的網絡用戶,首先應保證既有網絡所有服務的繼續和延續,同時,利用新增網絡的特性部署提供新的通信能力,如話音、數據的融合,和3G多媒體業務的融合等。對此,需要現有的智能網平臺,在繼續提供話音服務的同時,通過對新增控制協議和標準化開發接口的支持,實現向NGN和3G網絡的平滑演進。下一代網絡的智能網將會在成熟的現有智能網基礎上自然過渡和演進。
在向最終的OSA/Parlay開放架構演進的過程中,華為公司長期以來對傳統智能網的開放性研究一直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使得整個系統的開放性得到不斷的增強。在組網上華為SCP已經可與現網絕大多數交換機廠家SSP進行對接;在業務能力上華為智能網通過XML/VXML與Internet實現互通,使得智能業務可以利用浩瀚的互聯網資源,實現與短信中心的互聯等;在業務開放性方面華為智能網通過規范的接口與營業系統實現對接、與第三方銀行進行互聯、為各類賬務中心充值繳費等;在業務開發上華為也正在將SCE逐步向部分條件具備的機構開放,從而進一步提升智能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產業價值鏈的發展
未來的電信業務中已經不存在單一的“殺手業務”,可控的開放系統、靈活的計費策略、多樣化的業務選擇、由需求驅動的業務多樣性才是主宰未來業務的主流。未來的業務將由許許多多建立在開放平臺上的由眾多內容提供商支持的個性化服務共同組成。
隨著網絡經濟在近年內的起伏興衰,使更多的網絡運營商和內容服務提供商熟悉到: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一廠商的競爭,而是整條產業價值鏈的競爭,從設備提供商、集成商、運營商、內容服務提供商、終端廠商到最終用戶,在這條完整的供給鏈上,各自都有最擅長最專業的能力,在各自領域具備相對最高的勞動生產率。比如,內容提供商就應該專注于各種內容的收集、制作和提供上,設備商就應該全力保證設備或業務軟件的開發實現,運營商則須更大力度地投入到業務市場運營策略和用戶需求的深入挖掘和細分上。只有打通整個產業鏈,理順各環節間的合作關系、利益關系,業務規模才能夠快速發展壯大。
實際上當前業務發展的困惑不在于業務需求的匱乏,而在于業務需求不能被用戶自己很好地發現與支持、獲得。而網絡運營商作為業務價值鏈的核心部分,則應起到組織和搭建整個價值鏈、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業務應用模式的作用。運營商完全應該也完全有能力作為這個產業生態環境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統一組織各環節的分工協作,并對總體的利益進行劃分和控制,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發展,使得市場范圍更加擴展,越做越大。但在操作中可能需要從產業生態全局的角度、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細心呵護和培育其中的每個環節,從而達到長期共贏、共同繁榮的局面。
穩步發展的華為智能網
華為公司自1993年開始研究智能網,1997年開通第一個智能網商用局點,經過多年不斷增長的廣泛市場應用,同時也經過多年在智能網領域不斷地投入和開拓,對于智能網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熟悉,對于智能網的內涵和現網業務運營有了更加刻骨銘心的理解。
目前華為TELLIN智能網已服務于全球27個國家,天天都有數億人在享用TELLIN智能網提供的各種智能業務。縱觀國內現網電信業務的層出不窮,“200電話卡”、“201校園卡”、“神州行”、“動感地帶”、“固定電話預付費”、“智能公話”、“移動彩鈴”、“193長途卡”、“17931ip卡”、“統一VC充值中心”、“一號通”、“綜合VPN”等等,背后都無不滲透著華為公司多年來在智能網上的心血和投入。
在技術創新上,華為公司智能網也創下大量的率先商用實例:大容量SDP組網模式、VXML的現網商用、CAMEL2支持移動漫游業務、獨立IP提供大容量語音資源及與Internet互聯的應用模式、獨立VC充值中心、CS-2能力集中的SCP互聯模式、多業務融合的綜合智能網體系等等,不勝枚舉。
利用傳統智能網上的領先優勢,華為在NGN智能網、IP-IN、3G智能網等新興業務領域也自然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豐厚的業務經驗,且基于公司在各種基礎網絡本身的實力,TELLIN智能網擁有從網絡層到業務層最完整的自主研發產業鏈,對各種網絡的業務持續發展以及對未來業務網絡的演進道路有著最強的掌控能力。目前華為智能網研發隊伍總人數已經達到了近1600人。采用IPD的業務開發模式以及嚴格的CMM4級軟件開發標準控制,使得所提供的業務日益成熟。作為整個業務產業生態環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華為智能網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且正在朝著更加專業化、開放化的方向發展,為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共同繁榮、創造更大的整體價值而不斷努力。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