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雖霧里看花,卻并不影響中國ipTV市場明朗的前景。CCBN(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原本是廣電系統內的一次專業盛會,今年卻被中國電信、中國網通、UT斯達康這類“門外漢”以超大陣容搶盡風頭,賣點就是一個——IPTV(網絡電視)。
電信系的“挑釁”事出有因
不管遭到廣電系統怎樣的厭煩,電信運營商對IPTV誓在必得的決心從未減弱,因為這是他們未來發展的一步“活棋”。
擁有優良傳輸通道的電信運營商在這一方面表現火爆。目前,大連網通、宜春網通、四川電信、上海電信以及上海移動等運營商都開始在各地進行IPTV業務試驗,已經能夠開始提供廣播電視、付費頻道、視頻點播和準視頻點播業務。這些業務開展以來廣受歡迎,每月都能吸引數千新增用戶。據了解,中國網通已在黑龍江、遼寧開通IPTV的商用測試系統,北京、天津也開始了第一層面的測試工作。
由于傳統語音業務相對飽和,盡管數據業務發展迅速,數據業務的網絡流量已經開始超過傳統語音,但是由于業務單價低,收入增長依然緩慢。原有的窄帶業務更遠遠不能滿足寬帶時代的需求,無法解決電信運營商面臨的ARPU危機。電信運營商急需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而IPTV正是適合這一需求的業務。據專家介紹,電信運營商提供包含視頻在內的業務捆綁,能夠在增加每用戶收入的同時培養用戶的忠誠度,有利于保持用戶、降低離網率。
中國電信有關負責人說,中國電信予以關注的原因在于它可以為用戶提供全面和高品質的視頻內容,對于渴望內容消費的寬帶用戶來說,IPTV的節目滿足了用戶的網上娛樂消費需求。
但對運營商來說,部署IPTV業務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市場環境:相對于有線電視公司和衛星電視公司來說,電信運營商作為新進入者,初期市場空間狹小,業務價格空間受限、內容缺乏。現有網絡的升級和改造所需的資金問題、開展新業務時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選擇問題,以及進入新的領域時所面臨的原有業務提供商的競爭問題都是電信運營商必須面臨的主要挑戰。
有專家認為,IPTV市場的發展,最大的受害者是廣電系,不僅自身的數字電視產業面臨沖擊,而且原本獨家控制的節目播映也開始被IPTV侵入。廣電雖然具有用戶資源和內容優勢,但是不具備電信雙向傳輸網的優勢。廣電自身的先天不足,導致他們在把握了資源和先機的情況下有逐漸被以IPTV為武器的電信運營商所超越的可能。
政策也許不再是大限
就在不經意間,全球IPTV市場已如火如荼,因其牽涉到更廣泛的產業鏈范圍及應用,其熱烈追捧程度不但不低于熱遍全球的3G,更有大大趕超之勢。IPTV也成為我國近年來廣電與電信糾纏的焦點,其產業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因時間的推移顯得尤其微妙。
2003年2月10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法規規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視聽節目的網絡業務實行許可治理,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視聽節目必須持有《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該《許可證》成為眾多網絡運營商進軍網絡電視市場的制度門檻。
到今年4月17日,所有的《許可證》都將到期,這一許可證是目前通過IP技術傳播IPTV業務的惟一許可,而此后要開展IPTV業務的企業都必須領取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新牌照。按照業界普遍判定,惟有廣電系統的企業才有可能最先獲得牌照。
雖然電信運營商對IPTV蓄謀已久,但去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治理辦法》,明確規定電信企業只能開展PC端的 IPTV業務,限制其經營“機頂盒+電視機”的業務。這意味著,國家廣電總局很可能借重審的機會對IPTV牌照實行分級治理,分別發放針對PC、電視機和手機不同的終端發放不同牌照,而電信商從事的業務還是會被限制在PC上。
IPTV牌照問題,把電信網絡與有線電視網絡對中國數億電視觀眾的“爭奪戰”表面化。事實上,電信運營商表面看被排除在IPTV牌照門外,但他們在“曲線”進入網絡電視領域。沒有相關牌照,但絲毫不影響相關業務的開展,因為他們的合作伙伴大都是有牌照的廣電部門。
盡管有業內人士對牌照及政策等問題發表不平之辭,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衛通仍然熱情高漲地分別展示了各自的網絡能力以及與廣電領域相關的特色業務,他們在展廳中把各種電視機一字排開,向參觀者展示IPTV的多種收視功能,IPTV牌照問題似乎遠沒有3G那樣讓人牽心動肺。
此時,政策壁壘橫亙不能成為國內兩大固話運營商進軍IPTV的阻礙。寬帶戰略是電信和網通今年的重頭戲,而IPTV恰恰能給他們注入新的生命力。
融合態勢已顯現
IPTV實際上不簡單的等于網絡電視,IPTV能互動地傳送更多的影視娛樂節目、游戲、以及語音通話,它的終端既可以是電視也可以是PC,最大的特色是互動。因此廣電的單向網顯然不如電信雙向網更有利于體現這一優勢。“IPTV的理想模式就是電信和廣電的融合。”電信專家王煜全認為,如何避免內耗、發揮各自優勢是目前國內IPTV商業化成功的要害。
其實這種走在政策邊緣的“合作”正在地方上靜靜進行著。牌照難以獲得、內容也處于弱勢,使得電信運營商不得不謀求外力合作。中國網通去年就已經與IDG國際數據集團 、中視網絡和北京電臺合作,分別介入三個網絡電視項目。其中,與IDG合作的天天在線已有數萬個用戶。據中國電信IPTV工作小組成員介紹,為了在國家政策答應下獲得內容資源,中國電信早在幾年前就與包括央視和上海文廣在內的內容運營商有過接洽。
電信運營商網絡優勢也吸引著廣電網的關注。據了解,2004年8月,央視網絡電視內容正式落戶上海,傳輸渠道就是借助了中國電信的“互聯星空”。在網絡電視領域先行啟動的中視網絡以及運行不久的東方網絡電視,目前都已經成為中國電信互聯星空的合作伙伴。
IPTV業務將通信為導向的業務與內容為導向的業務緊密聯系在一起,而這兩類業務的結合需要兩個獨立的市場---電信市場和媒體市場的深入合作,只有在具備了豐富的內容和強大的網絡支撐后,IPTV業務才能實現快速發展。為了彌補內容上的缺憾,電信運營商已不斷加強與很多擁有海量內容源的內容提供商 (CP)進行合作。這部分CP包括代理一大部分內容資源的集成商,也包括傳統媒體以外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SP)。
易觀國際分析師認為:由于廣電占有內容資源的巨大優勢,運營商如何達成與廣電的合作模式是二者良性合作的前提。運營商和國家廣電總局假如希望推廣 IPTV,就要共同努力積極協調內容和網絡資源。兩者之間的合作方式、商業模式、分成模式,都要經過精密的籌劃,要顧及眾多的利益群體,其中的復雜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在短期內,廣電與電信之間無法形成全國范圍內統一的合作模式,反而是在機制相對靈活的地方,電信運營商能夠與廣電企業形成一種相對和諧的共處局面。
IPTV融合了傳統電視和互聯網的相關特性,因此可以將其視為傳統電視業務和電信新興業務的結合體。IPTV業務既擴展了電信業務的使用終端,又擴展了電視終端可支持的業務范圍。對于傳統電視運營商來說,IPTV的出現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部署IPTV業務為用戶提供全新的應用以及豐富的業務將是增強競爭能力、提高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徑。
記者觀察
IPTV:數字電視的“變法者”
跑在有線電視網上的數字電視與跑在電信網上的IPTV在2005年狹路相逢。
IPTV又名網絡電視,其是基于電信運營商的網絡,提供電視節目,意在讓平常不懂電腦的大爺、大媽可以體會豐富的寬帶娛樂內容,拇指按動之下,某天也可以在電視上就買醬油、訂小菜、打越洋電話。
IPTV的興起令一些人振奮,也讓一些人緊張。CCBN最早發起人之一、中國有線的總經理陳曉寧在這次大會期間,就非凡強調:“大家一定不要有誤解, IPTV只是一個協議,它既可以在電信網上運行,也可以在有線網絡上運行,并不是跑在電信網上才叫IPTV。”手里把握著中國有線電視骨干網的中國有線,今年重點業務之一就是拓展IPTV。
既生瑜,何生亮?一個家庭總不會裝兩個機頂盒吧?數字電視、IPTV無非都是利用機頂盒傳輸各種內容來賺得眼球,給參與運營者帶來滾滾錢財。
看似平常的娛樂內容牽動無數廠商的心弦,IPTV給數字電視產業帶來了更多的“游戲者”——數字電視不再是廣電系統內的一場獨角戲了。電信運營商首當其沖;電信設備供給商,如阿爾卡特、摩托羅拉、北電紛紛推銷自己的電信解決方案;數不清的機頂盒生產商、電視機、原來沉浸電腦業IT廠商,也無不用各種各樣的高清大屏電視各自表現自己平臺的卓越與內容的豐富;盛大、搜狐等也成為了“另類”內容供給商。
電視,傳媒業中最后一塊壟斷、暴利行業正在被諸多分食者瓦解,曾經擱置的三網合一想法現在做起來豈不更加合理?雖然解決他們之間的兼容性和互聯互通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也是老話。
無論是廣電還是電信,若能分別舍棄部分利益,在數字電視產業這個鏈條上,運營商在商業模式黑暗中的迷茫自然可減輕幾分。
游戲越玩越大,游戲法則也應該順勢而變了。
來源:CCW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