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SI 3GPP主要針對移動網絡,它將QoS類別分為conversational、streaming、interactive、background四大類[4],分類的主要依據是業務對時延的敏感度。Conversational類對時延非常敏感,依次遞減,background對時延最不敏感。Conversational和streaming主要用于實時流量業務,區別只在于對時延的容許程度。Interactive和background主要用于傳統的IP應用,兩者都定義了一定的誤碼率要求,區別在于前者更多用于交互式場合,而后者主要用于后臺業務。
DiffServ由IETF提出,較之Interserv模型,大大簡化了信令的工作,把重點放在聚合數據流和PHB(per hop behavior,單跳行為)上。DiffServ使用IPV4報頭中的TOS字段,重命名為DS字段。該字段按預定規則加以定義,使下行節點通過識別DS字段,獲取足夠的信息來處理到達的數據包,并將他們正確轉發給下一節點,把復雜的QoS保證通過DS字段轉化為PHB[6]。當數據包進入邊界節點時,首先根據五元組或其他標識手段進行分組到流的區分,并把分類結果傳給計量器分析,計量器對流的特性進行測量(如速率, 突發長度等),將流統計信息傳給標記器和整形丟包器,調整這兩個模塊的數據;分類后的數據包進入標記器,打上相應的DSCP值(也可能是IP優先級或路由器內部的QoS組),同時送入整形丟包模塊中,整形可以平緩突發通信,對超過平均速率的分組進行排隊或置入緩存,當業務流超出一定程度時則丟棄;當流量進入內部節點后,判定對分組采取何種PHB,同一行為聚合體的分組按相同的方法處理,通過隊列調度(如FIFO,WFQ等),完成對不同PHB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