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TM的產生
自AlexanderGrahamBell于1870年發明電話后,為有效地連接日益增多的電話用戶,電話交換網應運而生。它經歷了人工交換,機電式自動交換系統以及數字程控系統發展過程,但電路交換的原理一直未變。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電話網通過使用Modem來進行計算機數據傳輸及數據信息交換,隨之產生了公用數據網,其典型的代表是X.25分組交換網,它是基干包交換的一種技術,具有信輸可靠性高的優點,但由于Modem速率及交換技術本身限制,X.25只能處理中低速數據流。雖然LAN(局域網)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如Ethernet、Tokenring、Tokenbus等,傳輸速率已可達千兆,但它局域網的性質本身就大大限制了LAN的大規模的覆蓋及應用,目前的LAN一般用于企業內部的數據傳送,無法形成廣域網的規模。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網絡普遍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業務的依靠性,一般性網絡只能用于專一服務,公用電話網不能用來傳送TV信號,X.25不能用來傳送高帶寬的圖像和對實時性要求較高的語言信號;第二,無靈活性,即業務拓展的可能性不大,原有網絡的服務質量,很難適應今后出現的新業務;第三,效率低,一個網絡的資源很難被其它網絡共享。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網絡服務不斷多樣化,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干很多事情,如收發信件、家庭辦公、Videoondemand、網絡電話,這對網絡的要求越來越高,有人還不禁提出這樣一個想法:能否把這些對帶寬、實時性、傳輸質量要求各不相同的網絡服務由一個統一的多媒體網絡來實現,做到真正的一線通?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ATM網。幸運的是,現在的半導體和光纖技術為ATM的快速交換和傳輸提供堅實的保障。目前的CMOS處理能力已達二三百兆,ECL可達5到10G。SDH和SONET技術提供了大容量的可靠傳輸,目前的STM-I標準為155.52M。
二、ATM技術
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顧名思義就是異步傳輸模式,就是國際電信聯盟ITU-T制定的標準,實際上在80年代中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進行快速分組交換的實驗,建立了多種命名不相同的模型,歐洲重在圖象通信把相應的技術稱為異步時分復用(ATD)美國重在高速數據通信把相應的技術稱為快速分組交換(FPS),國際電聯經過協調研究,于1988年正式命名為AsynchronousTransferMode(ATM)技術,推薦其為寬帶綜合業務數據網B-ISDN的信息傳輸模式。
ATM是一種傳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信息被組織成信元,因包含來自某用戶信息的各個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現,這種傳輸模式是異步的。
ATM信元是固定長度的分組,共有53個字節,分為2個部分。前面5個字節為信頭,主要完成尋址的功能;后面的48個字節為信息段,用來裝載來自不同用戶,不同業務的信息。話音,數據,圖象等所有的數字信息都要經過切割,封裝成統一格式的信元在網中傳遞,并在接收端恢復成所需格式。由于ATM技術簡化了交換過程,去除了不必要的數據校驗,采用易于處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交換速率大大高于傳統的數據網,如x.25,DDN,幀中繼等。另外,對于如此高速的數據網,ATM網絡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業務流量監控機制,對網上用戶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把網絡擁塞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對不同業務賦予不同的"特權",如語音的實時性特權最高,一般數據文件傳輸的正確性特權最高,網絡對不同業務分配不同的網絡資源,這樣不同的業務在網絡中才能做到"和平共處"。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