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性是SNMP標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為在大型的、多廠商產品構成的復雜網絡中,治理協(xié)議的明晰是至關重要的,但同時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為了使協(xié)議簡單易行,SNMP簡化了不少功能,如:
沒有提供成批存取機制,對大塊數據進行存取效率很低;
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機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協(xié)議上運行,不支持別的網絡協(xié)議;
沒有提供manager與manager之間通信的機制,只適合集中式治理,而不利于進行分布式治理;
只適于監(jiān)測網絡設備,不適于監(jiān)測網絡本身。
針對這些問題,對它的改進工作一直在進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moteNetworkMonitoring)MIB,加強SNMP對網絡本身的治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僅可治理網絡設備,還能收集局域網和互聯網上的數據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針對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點,又公布了S-SNMP(SecureSNMP)草案。
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Version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稱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對SNMP所做的各項改進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楚性和易于實現的特點以外,功能更強,安全性更好,具體表現為:
提供了驗證機制、加密機制、時間同步機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數據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manager和manager之間的信息交換機制,從而支持分布式治理結構。由中間(intermediate)manager來分擔主manager的任務,增加了遠地站點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種網絡協(xié)議上運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適用多協(xié)議網絡環(huán)境(但它的缺省網絡協(xié)議仍是UDP)。
根據Carnegie-Mellin大學(SNMPv2標準的制定者之一)的StevenWaldbusser測試結果,SNMPv2的處理能力明顯強于SNMPv1,大約是SNMPv1的15倍。
SNMPv2一共由12份協(xié)議文本組成(RFC1441-RFC1452),已被作為Internet的推薦標準予以公布。
可看出它支持分布式治理。一些站點可以既充當manager又充當agent,同時扮演兩個角色。作為agent,它們接受更高一級治理站的請求命令,這些請求命令中一部分與agent本地的數據有關,這時直接應答即可;另一部分則與遠地agent上的數據有關。這時agent就以manager的身份向遠地agent請求數據,再將應答傳給更高一級的治理站。在后一種情況下,它們起的是PRoxy(代理)的作用。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