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c網絡的前身是分組無線網(Packet Radio Network)。對分組無線網的研究源于軍事通信的需要,并已經持續了近20年。早在1972年,美國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就啟動了分組無線網(PRNET,Packet Radio NETwork)項目,研究分組無線網在戰場環境下數據通信中的應用。項目完成之后,DAPRA又在1993年啟動了高殘存性自適應網絡(SURAN,SURvivable Adaptive Network)項目。研究如何將prnet的成果加以擴展,以支持更大規模的網絡,還要開發能夠適應戰場快速變化環境下的自適應網絡協議。1994年,DARPA又啟動了全球移動信息系統(GloMo,Globle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項目。在分組無線網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能夠滿足軍事應用需要的、可快速展開、高抗毀性的移動信息系統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一直持續至今。1991年成立的IEEE802.11標準委員會采用了“Ad hoc網絡”一啟來描述這種特殊的對等式無線移動網絡。
Ad hoc網絡中的結點不僅要具備普通移動終端的功能,還要具有服文轉發能力,即要具備路由器的功能。因此,就完成的功能而言可以將結點分為主機、路由器和電臺三部分。其中主機部分完成普通移動終端的功能,包括人機接口、數據處理等應用軟件。而路由器部分主要負責維護網絡的拓撲結構和路由信息,完成報文的轉發功能。電臺部分為信息傳輸提供無線信道支持。從物理結構上分,結構可以被分為以下幾類:單機機單電臺、單主機多電臺、多主機單電臺和多主機多電臺。手持機一般采用的單主機單電臺的簡單結構。作為復雜的車載臺,一個結點可能包括通信車內的多個主機。多電臺不僅可以用來構建疊加的網絡,還可用作網關結點來互聯多個Ad hoc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