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轉換技術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定制電源主要采用零電流開關準共振變換器技術,而磚式電源部件被認為是一種靈活的部件,因此誕生了模塊化電源制造業務。同樣,新出現的電源轉換技術,如開關速度為3.5 MHz的突破性DC/DC電源轉換芯片,是對磚式電源概念的進一步發展。而基于這一技術的分比式電源結構(Factorized Power Architecture,FPA)則被認為提供了電源系統設計師所夢寐以求的優點。
例如,設計人員需要為系統和應用供電,但并不希望電源轉換功能占據太大的系統空間。集中式電源可有效地將不需要的電源功能放到客戶電路板之外實現。然而,隨著電壓不斷降低和電流不斷提高,集中式電源面臨電源傳輸方面的挑戰。同樣,分布式電源也同時具有優點和缺點,它將電源放到負載點(PoL)附近,但同時也帶來了磚式電源變換的所有問題,如重量、體積和散熱等(圖1)。最近發展起來的中間總線結構(Intermediate Bus Architecture)則采用了非隔離的負載點變換器,通過隔離和高變壓比來提高成本效率(圖2)。但這需要總線變換器靠得足夠近,才能保證在低輸入電壓時提供足夠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