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學院 > 網絡通信 > 正文

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設計

2019-11-03 10:00:34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仲元昌,曾孝平

重慶大學 通信工程學院,重慶400044


  摘 要:為了利用低壓電力線實現可靠的載波通信,接口電路的設計是問題的關鍵。其難點在于:一方面,要求載波信號的加載效率高;另一方面,要求電力網50 Hz的工頻信號不能給載波通信系統帶來太大的干擾。為此,采用了“電磁耦合”與“阻容耦合”相結合的“復合耦合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基于這種“復合耦合技術”,分析并設計了“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仿真結果和實驗結果表明:該接口電路既有較高的載波信號加載效率,又能完全地隔離電力網50 Hz的工頻信號。因此,該接口電路可廣泛應用于低壓電力線通信系統。

  關鍵詞:載波通信;低壓電力線;接口電路;設計

  一、前言

  電力線通信,簡稱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是以電力網作為信道進行載波通信的一種有線通信方式。電力線載波通信與其他通信方式相比,能充分利用現有的電力線資源,即利用電力線進行通信,實現信息的傳輸。因而,電力線通信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和應用價值[1]。

  最近,英國在電力線媒介開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用戶可通過電力線進入Internet網,它從簡單的數據傳輸提高到了網絡聯接。法國已推出了電力線調制解調器集成電路,使住宅智能化產品向市場化方向進一步推進。電力線通信目前在歐洲(德國、英國、瑞典等)發展得較快。德國與英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制定電力線通信規則的國家[2]。中國電力系統已組建國電通信中心,并向信息產業部正式申請了牌照。國家電力公司計劃在2015年建成全國統一的聯合電力網通信系統,其前景極其可觀。

  但是,低壓電力線是一種通信環境非常惡劣的信道,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3]。低壓電力線傳送著220 V/50 Hz的電能,在低壓電力線上并接了許多不同阻抗的用電器。低壓電力線的這一固有特點,給低壓電力線通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4]。因此,低壓電力線通信必須首先解決以下兩個難題:

  (1)電力網50 Hz的工頻信號不能給載波通信系統帶來太大的干擾;同時,考慮到整個通信系統的安全,必須進行強電隔離;

  (2)低壓電力線上并接的所有用電器的“統計載波阻抗”要高,以確保較高的載波信號加載效率。

  上述問題,正是低壓電力線通信的接口技術問題,下面從這兩方面介紹其設計原理和實現方法。

  二、接口電路的模型

  根據低壓電力線通信接口技術的要求:一方面,必須進行強電隔離;另一方面,要確保較高的載波信號加載效率。為此,必須采用“電磁耦合”與“阻容耦合”相結合的“復合耦合技術”,其接口電路模型如圖1所示。


  該電路的關鍵物理量是2個回路中的電流i1(t)和i2(t)。由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可得出該電路的數學模型:


  對(1)式,通過不同的處理將得到不同的數學模型。對圖1所示的雙RLC耦合回路進行去耦處理,得到2個獨立的RLC串聯回路。對(1)式求導,則可得到二元二階方程組:


  (2)式同時含有2個未知函數i1(t)和i2(t)的二階導數,不便直接求解。

  若將RLC串聯回路表示成二元一階方程,則由2個RLC回路便可得到四元一階方程組:


  該方程組含有4個未知數:i1(t),i2(t),。其定解條件,直接由電路的初始儲能情況給出,當無初始儲能時,為齊次初始條件,即:


  設所有電路元件都是非時變性元件,則所對應的常系數線性一階常微分方程組,可轉化成線性代數方程組進行求解。

  三、接口電路的實現

  根據上述的理論分析與建立的數學模型,可設計出低壓電力線通信發送端的接口電路,如圖2所示。


  在發送電路中,三極管Q1和變壓器T1組成調諧功率放大電路。這里諧振變壓器T1有著雙重作用:一方面,耦合載波信號;另一方面,使通信電路與220 V/50 Hz的強電隔離。在Q1和前級運放之間通過一個電路R1耦合載波信號,這個電阻還可避免后級電路產生自激振蕩,此電阻的另一功能是增加放大器的負載阻抗。

  前級運放輸出的信號經R1輸入到功率放大管Q1,再經Q1和諧振網絡組成的單調諧放大器放大耦合到交流電力線上。其調諧回路的諧振頻率應滿足:


  若將中心頻率選在460 kHz[5],電容取值為22 nF,經計算可得電感L的取值在5.3 μH左右,即通過調節變壓器初級繞組電感量來調節中心頻率。

  變壓器T1將電力線與接口電路的其余部分相隔離,將發送信號送至電力線;從電力線上取接收載波信號;濾除來自電力線上的干擾噪聲。

  信號經L1、L2、C1、C2耦合至電力線上,C1、C2、L1、L2組成了帶通濾波器,而低壓電力線阻抗R具有時變特性。由此,可計算出C1、C2、L1、L2和低壓電力線阻抗R組成的雙口網絡的電壓轉移函數:


  四、接口電路的仿真

  根據該接口電路的電壓轉移函數,對此雙口網絡進行了計算機仿真分析。這里,著重分析了在不同的低壓電力線阻抗條件下,此帶通濾波器的通頻帶,即該接口電路的頻率特性。其頻率特性是評價該接口電路耦合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仿真顯示了當電力線電阻為2 Ω、5 Ω、10 Ω、15 Ω、30 Ω、50 Ω、100 Ω時,通頻帶的情況,其頻率響應曲線如圖3所示。


  從圖3的分析結果可見:電力線阻抗越大,接口電路的通頻帶越寬,對信號的耦合性能就越好,但選擇性差;電力線阻抗越小,接口電路的通頻帶越窄,對信號的耦合性能就越差,但選擇性好。經統計分析得知,低壓電力線的統計阻抗一般在5~15 Ω之間[6]。因此,所使用的429~503 kHz的信號均在通頻帶(衰減小于3 dB)范圍內,也就是說,以460 kHz作為低壓電力線通信接口電路的中心頻率是合理的。一方面,滿足了載波發射高阻抗的要求,提高了載波的加載效率;另一方面,在滿足信號的耦合性能的同時,也兼顧了對頻率選擇性的要求,從而提高了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在電路的具體安裝和調試過程中,通過調節電感磁芯來調節電感量,使通頻帶達到最佳。電容選用22 nF/450 V,電感量在5~6 μH之間。

  關于接收端接口電路的設計,其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相同的,這里不再重述,而直接給出低壓電力線接收端接口電路,如圖4所示。圖4中的二極管D1、D2起限幅作用,用來保護后續電路。


  通過實驗,發射端接口電路和接收端接口電路都達到了設計要求。應用該接口電路進行低壓電力線通信實驗,取得了很好的通信效果。

  五、結論

  基于“電磁耦合”與“阻容耦合”相結合的“復合耦合技術”,從理論上分析并建立了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的數學模型,由此設計了“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仿真結果和實驗結果表明,該接口電路既有較高的載波信號加載效率,又能完全地隔離電力網50 Hz的工頻信號。因此,該接口電路可廣泛應用于低壓電力線通信系統。

  參考文獻

  [1]John Newbury, William Miller. Multiprotocol Routing for Automatic Remote Meter Reading Using Power Line Carrier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1,16(1):1~5.

  [2]Manfred Zimmermann, Klaus Dostert. Analysis and Modelingof Impulsive Nois in Broad-Band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ETIC COMPATIBLITY,2002,44(1):249~258.

  [3]Charles J Kim, Mohamed F Chouikha.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ate Home-Networking PLC Signa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2,17(4):945~950.

  [4]Tian Yew Lim, Tat-Wai Chan. Experimenting Remote Kilowatthour Meter Reading Through Low-Voltage Power Lines at Dense Housing Estat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2,17(3):708~711.

  [5] Manfred Zimmermann, Klaus Dostert. A Multipath Model forthe Powerline Channel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02,50(4):553~559.

  [6]J Michael Silva, Bruce Whitney.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PLC to Interfere With Use of the Nationwide Differential GPS Network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2,17(2):348~352.

  
摘自《電訊技術》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游戏| 漯河市| 定襄县| 乌兰浩特市| 托克逊县| 平利县| 禄丰县| 汪清县| 曲水县| 成安县| 滕州市| 米易县| 棋牌| 康马县| 镇沅| 佳木斯市| 托里县| 芦山县| 安庆市| 灵寿县| 申扎县| 法库县| 吉隆县| 安国市| 保亭| 阿克| 长子县| 津南区| 上饶县| 当雄县| 江山市| 兖州市| 集贤县| 贵溪市| 晴隆县| 扶沟县| 巩留县| 罗源县| 普定县|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