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nternet和多媒體通信的發展,人們對寬帶無線通信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寬帶和大容量這一對矛盾促使著人們開發新的頻段和加緊對小范圍應用的研究,其代表性的成果有:以無線LAN (Local Area Network) 為典型應用的IEEE 802.11;由若干著名公司為核心的“家用射頻工作組”( HRFWG,Home Radio Frequency Working Group )提出的、以家庭應用為主要背景的“共用無線訪問協議”( SWAP,Shared Wireless accessPRotocol )[2];由EriCSSon等公司發起成立的“藍牙特別興趣組”(BSIG,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并提出的“藍牙系統”(Bluetooth System)[3]等。這些系統以小范圍應用和采用跳頻技術為主要特色,工作率在2.4GHz頻段,雖然其標準目前還在不斷修改,但已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國際上一流的通信公司、計算機公司和軟件公司一方面協作攻關,另一方面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競爭。這種適合小范圍應用的研究方興未艾并正醞釀著更大的技術突破,預計近年將可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極為廣泛的應用。
從網路的角度來看,繼廣域網(WAN,Wind Area Network或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們又提出了“無線個域網”(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這一新概念將小范圍應用提升到網路理論的高度。在短短的時間,WPAN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新熱點,WPAN的研究組成立不到1年,就演變為IEEE的專門工作組IEEE 802.15(即WPAN Working Group,於1999年3月成立)[4,5],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和許多通信系統一樣,Bluetooth的通信協議采用層次結構。其底層為各類應用所通用,高層則視具體應用而有所不同,大體上分為計算機背景和非計算機背景兩種方式,前者通過主機控制接口(HCI,Host Control Interface)實現高、低層的聯接,后者則可不用HCI。圖3給出了它的一種協議體系,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層次結構使其設備具有最大可能的通用性和靈活性。根據通信協議,各種Bluetooth設備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過人工或自動查詢來發現其它Bluetooth設備,從而構成Piconet或Scatternet,實現系統提供的各種功能。
以便攜式計算機和掌上計算機為代表,采用無線方式和其他設備或網絡相連接,使人們擁有一個可流動的辦公室。Bluetooth標準已制定了和計算機以及與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x 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網路的接口協議,其目標是用單一的Bluetooth標準來建立起和眾多國際標準的連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勝任這些工作,將來根據IEEE 802.15的發展計劃,可以將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
低成本和小型化是制作Bluetooth設備的關鍵,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解決方案,包括射頻和基帶部分,是主要的途徑。現在已有多種將基帶ASIC電路和射頻ASIC電路做成一個電路模組的方案,有的樣品不到1cm2。Bluetooth系統的通信協議大部分可用軟件來實現,加載到Flash RAM中。由此可見,Bluetooth系統容易實現低成本和小型化,而且容易擴充功能,預計很快將會進入批量生產的階段。
五、結束語
Bluetooth是最近提出的一種小范圍信息傳輸系統,已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較早地跟蹤這一發展,從1998年開始,和香港通訊科技中心(TTC, Telecom Technology Centre)共同研究理解Bluetooth標準,繼而合作開發Bluetooth系統,雙方都是BSIG的成員。通訊科技中心於1999年在這一項目上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創新與科技基金(IT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的資助,雙方在該基金的支持下進行了更為緊密的合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基於PC的大部分通信協議的軟件開發和部分硬體電路的研制,相信我們的研究開發成果不久即可向有興趣的廠商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