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免费观看_亚洲丰满少妇自慰呻吟_97日韩有码在线_资源在线日韩欧美_一区二区精品毛片,辰东完美世界有声小说,欢乐颂第一季,yy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首頁 > 學院 > 網絡通信 > 正文

UMTS無線接口協議物理層描述

2019-11-03 09:38:54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李翠然 李承恕
摘要 介紹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相對于第二代系統的突出優點,給出UMTS的無線接口協議結構,簡述服務接入點和服務原語,最后論述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和功能。

關鍵詞 IMT-2000 UMTS 無線接口協議 物理層

  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特點

  與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相比,第三代系統有很多突出的優點:

  (1)全球性:第二代系統是地區性的,而第三代則是全球性的,可支持全球漫游,將使用共同頻段。盡管WRC分配給IMT-2000的頻段為1885-2025MHz和2100-2200MHz,但在美國,部分頻段已用于PCS。ITU即將完成頻譜規劃,實現全球統一標準;

 ?。?)多樣性:現有系統主要以提供話音業務為主,一般僅能提供100-200kb/s的數據業務,GSM演進到最高階段的速率為384kb/s。而第三代系統的業務能力將比第二代有明顯改進,能支持話音、分組數據甚至多媒體業務,并根據需要提供帶寬。

 ?。?)滿足移動性比特率可變業務的需求:在大動態范圍快速移動環境下,數據速率至少為144kb/s,在小范圍慢速移動環境下,數據速率為384kb/s,室內環境下,數據速率至少為2.048Mb/s。

  (4)滿足高質量業務的需求:要求各類移動業務的質量達到可與固定網相比擬的程度;

 ?。?)頻率和資源管理靈活,系統開發與維護方便,并可根據需求隨時提供新業務/高級業務

  (6)適用于多種應用環境,包括宏蜂窩、微蜂窩、微微蜂窩和衛星移動通信;

 ?。?)安全性改善,能滿足個人通信安全性要求;

 ?。?)兼容性好。鑒于第二代系統的體制和標準不盡相同(主要是GSM和CDMA)以及第二、三代系統將在較長時間內共存,ITU提出“IMT-2000家庭”概念,以便與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兼容。

  2 UMTS無線接口協議描述

  無線接口技術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UMTS無線接口協議結構如圖1所示。可分為物理層(L1)、數據鏈路層(L2)和網絡層(L3)。數據鏈路層又分為媒體接入控制(MAC)子層、無線鏈路控制(RLC)子層、分組數據集中協議(PDCP)子層和廣播/多點控制(BMC)子層。L3層和RLC層分為控制平面(C-plane)和用戶平面(U-plane)。PDCP和BMC只存在于用戶平面。

  在控制平面上,L3分為幾個子層,其中最低層與L2層接口,并終止在UTRAN中的子層,記作無線資源控制層(RRC)。與RRC鄰接的子層,記作Duplication avoidance,終止在核心網(CN),是接入段的一部分,它為更高層提供接入段服務。諸如移動管理(MM)和呼叫控制(CC)的更高層信令假定屬于非接入段,因此它們不在研究范圍內。

  圖1中的每一塊分別表示一個協議體。層與層接口處的圓環表示對等通信的服務接入點(SAP)。MAC與物理層之間的SAP提供傳輸信道。RLC與MAC之間的SAP提供邏輯信道??刂破矫鎯?,Duplication avoidance與L3更高子層(CC,MM)間的接口由通用控制(GC)、通知(Nt)和專用控制DC的SAP定義。

  圖中還示出RRC與MAC和RRC與L1層間的控制SAP。同樣RRC與RLC間、RRC與PDCP間、RRC與BMC間也存在控制接口。這些接口使得RRC能夠對低層進行配置?;谏鲜瞿康?,RRC與每個更低層之間(PDCP,RLC,MAC和L1)分別定義了控制SAP。假定每個用戶裝置(UE)需要一個RLC控制SAP和一個MAC控制SAP。RLC子層提供與所用無線發射技術密切相關的自動重撥請求(ARQ)功能。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的RLC協議體是一樣的。如果Iu連接點不改變,CN可以請求UTRAN防止丟失數據,這是對UTRAN中RLC子層重發功能的基本要求

  2.1服務接入點和服務原語

  在服務接入點(SAP),每一層通過一套服務原語(Operation)為其上層提供服務。

  RRC層通過控制SAP(C-SAP)控制本地的低層(即不要求對等實體間的通信。)而C-SAP原語可以繞過一個或多個子層(參見圖1)。



  在無線接口協議描述中,應用下列原語命名規則:(1)相鄰層之間SAP提供的原語,以服務提供者的名字為前綴,即PHY、MAC、RLC、PDCP或UUS;(2)由應用SAP提供的原語,以服務提供者的名字為前綴,即RRC;(3)控制SAP提供的原語,除了以服務提供者的名字為前綴外,還要加上前綴“C”,即CPHY、CMAC、CRLC或CPDCP

  由上述命名法則,可導出下面的符號(其中為request,indication,response或confirm):

  物理層(PHY)與媒體接入控制(MAC)子層間的原語(PRimitive):

  PHY--

  物理層(PHY)與無線資源控制層(RRC)間的原語(primitive)(經由C-SAP):

  CPHY--

  媒體接入控制(MAC)子層與無線鏈路控制(RLC)子層間的原語:

  MAC--

  媒體接入控制(MAC)子層與無線資源控制層(RRC)間的原語(primitive)(經由C-SAP):

  CMAC--

  無線鏈路控制(RLC)子層與上層(upper layers)間的原語(primitive)、無線鏈路控制(RLC)子層與無線資源控制層(RRC)間的數據傳輸原語、無線鏈路控制子層與分組數據集中協議子層間的原語:

  RLC--

  無線資源控制層對無線鏈路控制子層的控制原語:

  CRLC--

  Uu子層(stratum)上的原語(primitive):

  UUS--

  分組數據集中協議(PDCP)子層與非接入子層(non-access stratum)間的原語(primitive):

  PDCP--

  分組數據集中協議(PDCP)子層與無線資源控制層(RRC)間的原語(primitive)(C-SAP)上:

  CPDCP--

  無線資源控制層(RRC)對廣播/多點控制(BMC)子層的控制原語(primitive)(C-SAP上

):  CBMC--

  3.物理層服務和功能

  3.1物理層服務

  物理層為MAC層和更高層提供信息傳輸服務。物理層傳輸服務描述數據在無線接口上的傳輸方式和特征。傳輸信道通常分為兩類:(1)共用傳輸信道,當尋址某個特定UE時,需要采用UE常內識別方式;(2)專用傳輸信道,UE的身份識別是由物理信道(如FDD方式下的擴頻碼和頻率,TDD方式下的擴頻碼)、時隙和頻率來完成的。

  共用傳輸信道可詳細地分為下面幾類:(1)隨機接入信道(RACH):只在上行鏈路存在,通過競爭機制接入,可用于初始接入、非實時專用控制(或業務)信道等數據業務量相對較小的場合,長度受限的數據域(所允許的數據域確切位數待定),采用開環功率控制方式;(2)前向接入信道(FACH):只在下行鏈路存在,可用于數據業務量相對較小的場合,慢速功率控制,可快速改變速率(每10ms),缺乏快速功率控制;(3)廣播信道(BCH):僅在下行鏈路存在,固定低比特率,需要在整個小區廣播;(4)尋呼信道(PCH):只存在于下行鏈路,支持睡眠模式規程,需要在整個小區廣播;(5)下行共享信道(DSCH):只在下行鏈路存在,并且總是與另一信道相關聯(DCH或DSCH控制信道),慢速功率控制,當和DCH相聯系時,也可采用快速功率控制,可在整個小區廣播;(6)DSCH的控制信道:只在下行鏈路存在,慢速功率控制,缺乏快速功率控制;(7)共用分組信道(CPCH):只存在于FDD方式的上行鏈路中,對消息部分采用快速功率控制,可快速改變速率,沖突檢測,開環功率估計等。

  專用傳輸信道可細分為下面幾類:(1)專用信道(DCH):在上行和下行鏈路中都存在,可快速改變速率(每10ms),快速功率控制等;(2)快速上行鏈路信令信道(FAUSCH):與FACH相配合,用于分配專用信道。UE通過FAUSCH來傳送預留請求。

  FAUSCH只在上行鏈路存在;UE尋址是副刊固定好的,即每個UE對應一個獨特的時間偏移(相對于10ms幀開始),UE從此位置開始發送上行鏈路信令碼?;臼盏胶蠹纯芍猆E需要預留一個DCH,并通過FACH告知所分配的DCH。

  每個傳輸信道(FAUSCH除外,它只傳送預留的請求)的特征由其傳輸格式(用于固定速率和慢變速率數據)或傳輸格式集(用于快變速率數據)確定。傳輸格式定義為信道編碼方式、交織、位速率適配以及它們在物理信道上的映射集合。傳輸格式集一組傳輸格式,比如,一個可變速率的DCH有一個傳輸格式集(每種速率對應一種傳輸格式),而固定速率的DCH只有一種傳輸格式。

  3.2物理層功能 

  物理層主要完成下列功能:宏分集分離/合并和軟切換的執行;傳輸信道睥誤碼探測及對高層的指示;傳輸信道的FEC編解碼和傳輸信道的交織去交織;傳輸信道的復用和已編碼組合傳輸信道的解復用;速率匹配;物理信道的功率加權與合并;物理信道的調制與擴頻/解調與解擴;頻率和時間同步(碼片同步、位同步、時隙同步和幀同步); 對高層的測量和指示(比如FER、SIR、干擾功率和發射功率等);閉環功率控制;射頻(RF)處理。

  4結論

  未來無線網絡將是基于移動和寬帶網的信息網絡,其發展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各種電信業務的無縫隙尋址接入;(2)移動通信業務質量受無線信道的限制;(3)實現智能化、多媒體和個性化的各種應用。人們對IMT-2000的期望是,實現國際漫游、固定/移動無縫隙多媒體業務,使固定和移動通信系統融合一體。IMT-2000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將接入功能從核心網功能中分離出來,接入網絡移動終端提供一個獨立于核心網技術的接入平臺,通過它可以接入核心網,并為移動終端提供網絡服務。因此,對無線接口協議各層進行研究,對實現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目標有重要意義。

摘自《電信快報》2001.1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苏尼特右旗| 玉龙| 岳普湖县| 太湖县| 凭祥市| 桓台县| 闽清县| 田阳县| 方山县| 华蓥市| 扎赉特旗| 泸定县| 肇东市| 新蔡县| 康保县| 泰来县| 连云港市| 视频| 安图县| 长武县| 临猗县| 长子县| 封开县| 泾川县| 昆明市| 青冈县| 永宁县| 六枝特区| 西盟| 合肥市| 增城市| 通渭县| 玉林市| 凤城市| 巴林左旗| 上蔡县| 大洼县| 盱眙县| 香格里拉县|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