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線 LAN、 CDPD、 IS— 9 5包括以后的 3G都采用或基于MobileIP,而GPRS則是另外一套完整涵蓋從宏區域級到蜂窩級規范。就本質而言,GPRS中許多機制與MobileIP非常接近;但是GPRS最初的設計目標是一種通用的無線接入手段,可以承載各種網絡層協議,而IP over Everything是不可阻擋的。“通用”承載模式目前幾乎沒有實際商業意義,GPRS的一些設想只能作為理論探討。
我們希望無論采用哪種接入手段,如有線LAN、無線LAN或GPRS,都能以相同的模式支持對IP的承載。即使終端在幾種接入模式之間切換,仍能維持IP的連接性,這就是所謂“on the fly”。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在支持終端移動的協議上取得一致。因此討論在GPRS上如何實現對MobileIP的支持是向“on thefly”的IP跨出實質性的一步。
傳統的 Mobile IP會形成所謂“三角”路由:因為數據包總是先到達歸屬地,然后由HA通過隧道轉到FA,FA再將數據包發往終端。這種“兜圈子”的模式不利于IP網絡上支持實時性較強的業務,于是有人提出若干種路由優化的MobileIP,由發端將數據直接路由到FA的轉交地址。IPv6中比較明確地提出了對終端移動性的支持。
三、MobileIP overGPRS的方法
Mobile IP over GPRS的原則是盡量不對現有的GPRS系統作大的修改:對于不支持MobileIP的終端仍然可以維持原先的工作模式而不受任何影響;對于支持MobileIP的終端則可以在GPRS的網絡環境中獲得移動IP的支持。
GPRS與 Mobile IP都采用隧道方式支持漫游時IP數據包的封裝:GPRS采用GTP協議,而Mobile IP采用IP in IP。Mobile IP的隧道終結于移動主機的轉交地址(care-of address),在該地址從隧道中將原先數據包取出并轉發給移動主機。轉交地址有兩種方式,即外部代理轉交地址(指移動主機登記的外部代理的地址)與聯合位置轉交地址(即移動主機在外部獲得的本地地址,該地址與其歸屬的網絡地址關聯)。在蜂窩環境中,頻率資源很寶貴,采用外部代理轉交地址方式意味著隧道建立到外部代理;而采用聯合位置轉交地址方式時,隧道一直要建立到移動主機;在無線段也需要IP封裝,存在比較大的開銷。在GPRS系統中,GTP隧道僅延伸到SGSN,與外部代理轉交地址方式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