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快滿足廣大便攜式計算機移動連入Internet的要求,2G蜂窩網在正式進化為3G蜂窩網的過渡時期,提出中間過渡的一代,稱為2.5G蜂窩網。事實上,2.5G主要寄托于GPRS(通用分組無線電業務)。這也是為了適應移動數據通信業務需要、向分組交換網過注而邁出的重要一大步。接著,在3G蜂窩網,理所當然地要提供分組數據業務,而且必須相應地保證QoS達到預定要求。由此得知,3G的網絡結構既是繼承2G的電路交換網,又是利用GPRS的分組交換網,而Internet和其他數據網就通過GPRS與分組交換的無線網取得聯系。但是,3G可以選用它認為最合適的多址方式和雙工方式,不受2G的約束。這樣,移動用戶經過蜂窩網的分組交換機構,由基臺收發信機(BTS)和控制器(BSC)通過結點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接入骨干網,而局域網經過路由器連接Internet或其他數據網,通過結點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連接骨干網。它們組成正規GPRS總的網絡結構。移動用戶在發送或接收分組數據時,需要使用分組數據規約(PDP,Packet Data Protocol),它包含發送和接收數據雙方用戶的IP地址以及QoS參數規定值,這里的QoS主要有5個方面,即時延、業務優先、可靠性、平均傳送量和最大傳送量。時延是表示每一數據分組在GPRS系統從一邊轉移至另一邊、由業務接入點測得的時間差。優先是指在網絡出現不正常情況時,享有優先權首先除去。可靠性表示對誤碼率的容忍程度,從而決定該分組是否重發。平均的和最大的傳送量分別表示數據轉移的平均率和最大率。在現行的GPRS系統,上述的QoS各項規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認為不夠理想,因而GPRS只能盡力而為。
在3G蜂窩網,例如歐洲的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動通信系統),網絡的分組數據系統結構是從GPRS結構演變的進化,并且對上述一些問題作了一些新的改進,更加趨于完善。UMTS結構的分組數據系統包括用戶端設備(MS)、UMTS地面無線接入網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3G-SGSN/GGSN(Serving/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還可能有住家位置記錄器、業務控制點和邊界門路等等。對于QoS的要求,則UMTS和GPRS存在顯著差異。UMTS對此有所加重,特別是PDP可以支持多種應用,加重了QoS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