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和1983年,K. S. Schneider,R. Kohno分別提出了多用戶檢測的思想,利用其他用戶的已知信息消除MAI,實現無MAI的多用戶接收,并指出了一些研究方向,這是多用戶檢測的最早的文獻。此后,多用戶檢測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幾條比較清晰的思路,理論工作也日漸完善。圖1是典型的多用戶檢測系統模型。
1995年Miller S L提出了自適應MMSE多用戶檢測,如圖2所示。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一個數據比特周期內的接收信號取樣序列,來獲得一個數據比特的估計值。也就是說,對b1[0]的估計只能依賴于t∈[0, Tb]之間的N個接收信號取樣值(稱之為接收矢量u[0])。其中:N是處理增益;Tb是數據比特周期;Tc=Tb /N是擴頻碼周期;bk[i]∈{1,1}是用戶k的第i個數據比特。N抽頭的時延線MMSE自適應多用戶檢測接收機在擴頻增益較大,而接收信號碼元能量比較小時,自適應濾波器系數難以迅速收斂到最小均方誤差值,無法跟蹤信道參數的變化,造成性能下降,而且由于訓練序列的存在,必將加大系統實現的復雜度。